走出编制“围城” 医生流动会更加顺畅?
2015-06-17
491

近日,北京和深圳发布医改相关文件,政策的导向都是取消医院的事业编制。深圳甚至给出了具体的时间表,即到2017年医生全部“去编制”。但去掉编制这一制度“围城”,是否就意味着医疗资源的流动更加顺畅?公立医院如何维持其人才吸引力?如何防止优秀医生的过度流失?公立医院提供优质优价医疗服务的目标如何保证并兑现?……这些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

此前,北京市编办表示,公立医院取消编制管理试点在年内启动,业界哗然。有专家认为,编制取消后,医生的身份将社会化,收入将市场化,管理将行业化,这有利于推进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解决,但是实现这个目标需要相关细则出台。紧随其后,深圳出台《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公立医院将不再实行编制管理。

平心而论,作为专业人员,医生本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吃饭,至于“编制”这东西,本不该是医生的必要头衔,更不应成为对于医生的身份认定与固化机制。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去“编制”,取消行政级别,也有望让医生这一职业更加简单纯粹。

不过,医生去编制虽然是医疗体制回归的正确方向,但真正意义上医疗的归医疗,的确还不是“去编制”这么简单。即便是鼓励社会办医,激发释放医疗资源,但公立医院及其医生的角色和职责其实同样需要厘清。而所谓“编制”,假如剔除其行政色彩,不过是公立医院的人员配置罢了,至于编制背后的待遇和福利,也是任何企业和机构人事管理的基本要素。那么,公立医院医生去编制之后,这些问题其实仍然存在,公立医院人员如何配置,待遇和福利机制何去何从,也就必须有明确的规则,而不能仅仅是口头上一句“拿到的钱差不多”。

而按照当前“去编制”的方案,不难看出,去编制之后,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结构并未从根本上改变,那么,财政拨款的占比究竟是更高还是更低?假如“去编制”只是意味着公立医院医生的收入更多与医院营收挂钩,会否加剧医疗的趋利化?这些疑问恐怕并非杞人忧天。

医生“去编制”后,很关键的一点是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后怎样去考核。如果政策做得规范,那对于把医护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是个很好的起步。只有这些人变成“社会人”了,改革才能再走下一步。

医院在这个时候,一定要向现在已经是专长“社会人”的国家和地区去学习经验,例如中国香港、新加坡、欧洲等地的医院。在这些医院中,医护人员大多都是自己交医保社保,凭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在社会上遨游、适者生存。

同时,医院想要增加吸引性,就要在医院文化、职业发展平台等方面提升自己。你的福利有没有让人家从温饱过渡到有尊严的生活,你有没有培育和扶持这个人才,都是很重要的。

医改到了深水区,遭遇到人事制度改革这一瓶颈,最核心问题就是编制问题,这道坎如不能通过,许多措施将难以推进。只有破釜沉舟,切断医生的“编制后路”,他们才敢大胆往前走,多点执业、薪酬改革、分级诊疗等医改难题将迎刃而解,医改“一盘棋”也才能走活,但“去编制”后的相关配套措施也应及时跟上!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