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编制保障新进人员待遇 意欲几何?
2015-11-17
420

平心而论,作为专业人员,医生本该凭借自己的专业能力吃饭,至于“编制”这东西本不该是医生的必要头衔,更不应成为对于医生的身份认定与固化机制。近年来,随着医改深化公立医院去编制化的步子也越迈越大。广东省深圳市明确提出全面取消公立医院编制管理,北京市也将逐步收回公立医院编制。但此时,安徽省却发文设立备案编制保障新进人员待遇,意欲几何?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近日在网站挂出该省人社厅、医改办、编办、财政厅和卫生计生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完善公立医院人事薪酬制度的实施意见》。《意见》提出,在保留现有审批编制的前提下,设立备案编制,备案编制内人员在职称评定等方面享受和审批编制内人员同等待遇。

近年来,各级医疗机构得到快速发展,新进人员增多。但在很多医疗机构,新进人员无法解决编制问题,无法享受职称晋升等待遇,进而导致人员难以稳定。安徽省此次明确提出,在公立医院中推进编制备案制管理,依据区域卫生规划床位设置标准及相关规定,确定公立医院备案编制总量,现有审批编制予以保留。使用备案编制的新进人员,在职称评定、工资福利、养老保险、进修培训、考核奖励等方面与审批编制人员享有同等待遇。

安徽省还提出,公立医院在核定的编制总量(备案编制)内确定岗位总量,按照有关规定制订岗位设置方案,自主确定岗位,自主聘用人员,确保专业技术岗位不低于单位岗位总量的80%;医院审批编制内现有空缺编制和岗位,可用于引进高层次及紧缺专业人才;落实医院用人自主权,由医院根据学科发展、岗位需要和核定的人员总量,按照方案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的原则组织公开招聘,招聘结果报相关部门备案。

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医改不断深入,我国公立医院的任务、财政渠道、所有制结构以及医学模式已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编制管理已明显不适应新时期公立医院的发展需求。受制于编制,很多医院很难引进和储备人才,只能大量使用临聘人员;同时又有不少人拿着高职称的工资,却干着一般辅助人员的活儿,凸现人浮于事的弊端。

一位医改专家认为,公立医院目前僵化的人事和薪酬制度,既是医生多点执业的绊脚石,也是医院管办分开的拦路虎,改革必然利大于弊。给医生身份松绑,有望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自由流动。去编制化,实际是医改乃至相关各项制度改革累加的结果,顺理成章,也不得不走。正因为如此,一些走在改革前列的地区将其作为推动公立医院改革的一个发力点。

深圳此前出台的《深圳市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实施方案》指出到2017年深圳的公立医院将不再实行编制管理;北京市出台的《关于创新事业单位管理加快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中指出,今后北京市现有高校、公立医院等公益二类事业单位保留其事业单位性质,但将探索其不再纳入编制管理,实行备案制管理。也就是说,新政实施后,北京公立医院事业单位编制将只减不增,医务人员去编制化进程正式启动。

安徽省此次设立的备案编制是鼓励公立医院去编还是另一种“换汤不换药”的编制?我们拭目以待!

同时,医生去编制,固然是医疗体制回归的正确方向。但真正意义上医疗的归医疗,的确还不是“去编制”这么简单。即便是鼓励社会办医,激发释放医疗资源,但公立医院及其医生的角色和职责,其实同样需要厘清。而所谓“编制”,假如剔除其行政色彩,不过是公立医院的人员配置罢了,至于编制背后的待遇和福利,也是任何企业和机构人事管理的基本要素。那么,公立医院医生去编制之后,这些问题其实仍然存在,公立医院人员如何配置,待遇和福利机制何去何从,也必须明确。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