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广西南宁,一瓶汽油点燃了全国医务工作者的愤怒——上午8点40左右,广西医科大二附院放疗科主任被患者泼汽油严重烧伤。一名梦想学医的高中生感慨:“现在我真的怕了,或许该说再见了。”当伤医、杀医的残酷现实打败学子的梦想,是何等悲凉!希望一名高中生内心的声音能够唤醒这个社会!
某微博网友写道:“这几年我坚持着,坚持着,为了一个学医的梦想,我在全省最好的初中,最好的高中。每每看到这些事情,我劝自己,还是好人多的。高中三年,目睹了无数医生护士被打,多少医生被杀,每每看到医生被打,我翻看评论,又是一阵心寒,临床分高,临床要学8年,我都不怕,但是现在我真的怕了。或许该说再见了。”他的话令人唏嘘。网上甚至还有人直接建议后辈“不要再学医了”。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刘太刚说:“愈演愈烈的伤医辱医事件使中国医护人员的执业环境差不多恶化到世界垫底的程度。为医护人员配备钢盔棍棒、要求医护人员练习武术防身——这些无奈之举实在是文明国家的耻辱、和平年代的悲哀。”
当医护人员没有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如何能要求他们去救死扶伤?假如医学院校没人报名,医学毕业生放弃行医,医生筑起警惕的心墙,处处防着患者或患者家属对他进行伤害,试问还有谁能为患者看好病?谁还能为这个社会的健康服务?
刘太刚认为,伤医辱医最严重的恶果会致使我国的良医良护生产线几近断裂。由于学医的成本非常高,好的一线医生转行逃离的并不多,但由于伤医辱医事件导致执业环境越来越恶化,会使许多原本有志于从医的优秀青年视从医为畏途,进而导致我国医科大学的生源数量和质量显著下降。可以想象,如果聪明人不去学医,良医生产线就基本断裂了。频发的现象如果不遏止,十年后我国的良医良护的数量质量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差距会骤然拉大。而没有足够数量质量的良医良护,所谓的中国梦只不过是一枕黄粱梦。
如果没有连续发生的伤医事件,说医生几乎成了一种“高危行业”是不可思议的。因为,所谓的“高危”并非来自病菌或病毒,而是可能受到患者或患者家属的故意伤害。然而,医生作为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理应成为患者的恩人,即使把医患关系纳入总体社会关系,在正常情况下,也应该是最不容易发生矛盾和冲突的。这是由于在医患关系上,患者是有求于医生的,这完全不同于其他隐含着利益计较的人际关系。
然而,医患矛盾却呈现了愈演愈烈的局面。对于这种反常现象,运用一句医疗术语,是到了需要做“病理解剖”的时候了。恶性伤医事件就像一颗难治的毒瘤,而现在往往只是在恶化时才采取措施,对其成因且很少做仔细的剖析。如果不解开这个症结,所有的防御措施都可能不是对症下药。
对恶性伤医案应进行“病理解剖”,其直接意义看上去只是对个案处置的依据,但通过对伤医事件的起因和细节的调查和分析,就不难看出属于医院方和患者的问题。事实上,从“送红包”暴露出的患者对医生的讨好,到患者对医生下狠手,这种在医患之间弱势和“强势”的角色转换,必定存在着不合情理的具体细节。这些不合情理的细节,到底是院方太无情,还是患者太无理,应该对每起个案加以厘清和公开。
不然的话,如果院方站在自己的利益立场上掩盖矛盾,公众根据自己的就医体验加以判断,实则是在一次次夯实医患矛盾“合理性”,也会让某些无法避免的医患矛盾,让患者带着这些成见而小事化大。更值得注意的是,在所有的公共关系中,如果医患关系失去了起码的相互信任,甚至带有成见,一旦有关性命出入,后果必然更加严重。因此,对恶性伤医案应进行“病理解剖”,这既有助于给医患矛盾对症下药,也有利于当前医疗改革的制度设计。
希望所有人共同努力来消解兵戎相见的戾气,还原医患本该有的付出与感恩!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