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安徽对三级医院限号限流之后,上海又传出未来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将不设门诊。事实上,在美国等其他国家的医院并不提供普通门诊服务,只有急诊才可直接到大医院就诊。那么,对我国来讲,大医院取消普通门诊该不该做?是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这一变化对医生执业、就医模式、医院管理、卫生政策等各方面会有哪些影响?
纵观世界各国医疗服务体系,其诊疗模式或许有一些差异,但分级诊疗却是其共同特征。以美国为例,医院承担疾病基本治疗和高级治疗的职能,不提供普通门诊服务,只有急诊病人才可直接到大医院就诊。医疗服务体系主要由家庭医生、公立医院、私立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和私立营利性医疗机构构成。家庭医生是初级医疗预防保健的提供者,由家庭医生设立的诊所数量多且分布广泛。私立医院是美国医院的主体,其服务对象是中等及以上收入的人群。私立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高水平、高质量的医疗救治服务。公立医院除提供非营利基本医疗服务外,还为退伍军人、贫困人口、弱势群体以及没有医疗保障的人群提供免费医疗服务。
分级诊疗也应该是我国发展的趋势,但我国的分级诊疗改革应尊重客观规律,做好充分的制度设计和风险评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分级诊疗模式。而相比分级问诊的激励措施,直接砍门诊可以说是一种强硬的行政命令做法,如果真的实行,负面影响主要是医生就业和医院补贴问题,正面影响则可能为民营基础医疗带来了机会。
完全取消大医院门诊是很难的,比较灵活的做法是保留专科和疑难杂症门诊,但即便是这样的做法也会产生几个问题:
首先,大量富余的门诊医生何去何从?这些医生的资历可能还到不了看疑难杂症或者做手术的阶段,但他们同样是冲着三甲的名头而去。砍掉门诊后,大医院必然面临一轮裁员,这批人可能成为第一批被分流到二级医院或基础医疗的人。鉴于目前三级医院医生回报和基层的巨大差别,基层医生很难从药品上获得收入弥补,因此,如何调整基层的服务价格来弥补这些人的收入缺口,并保障他们的职业发展是一个大问题。
同时,砍门诊意味着整个公立医院运营的模式将不得不改变,医院会变得精简,成本控制成为首要考虑。在这个瘦身过程中,公立医院会面临收入的下降,必须同时砍成本,精简流程来保证盈利的空间。这个瘦身过程并不容易,也非一蹴而就,其中的资金缺口是否能够通过财政补贴来弥补是很大的不确定因素。
显而易见,以上两点也会成为民营市场的机会。在三甲竞争极其激烈的环境里,大批初级医生有大部分其实一直做的也是基础的、类似全科的工作,看了很多常规病例,很多人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职业发展空间,而是淹没在常规事务中。相比有级别的名医,他们从药品上获得的利益也并不多。当他们被分流出去之后,如果民营机构可以给出很好的薪酬福利和职业发展机会,这些人很有可能进入民营基础医疗机构,成为未来的服务主力。
在瘦身过程中必然面临资金的缺口和人才流向问题,这或许为民营基础医疗发展带来机会。到时候,大医院将非常关心病人的输送,他们将把重心转移到获取复杂病例上,以增加利润空间。基础医疗和大医院的关系不再是互相争抢病人,基础医疗将成为大医院的渠道,为大医院输送复杂病例,同时在手术和相关治疗完成后,让病人转回基础医疗并长期留住他们。大医院将必须建立和基础医疗的合作战略,错位服务;甚至它们将与基础医疗讲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以获得病人。
让普通患者到社区,让大医院回归救治疑难重症,结束大医院人满为患的糟糕状态,不仅仅是习大大的希望,也是广大患者的强烈期望;但在百度搜索中输入“大医院逐步取消普通门诊”的关键词搜索,类似 “大医院普通门诊将逐步取消”的内容不止厦门、上海,就在4年前,深圳也有类似的改革新闻,但遗憾的是,新闻熬成了旧闻,和全国一样,深圳市的大医院依旧人满为患,更谈不上取消普通门诊。
更为夸张的是,最近今年一些大医院盲目扩张,扩的不仅仅是床位,门诊量也暴涨,以郑大一附院为例,日门诊量超两万,其中有多少疑难重症,又有多少是普通门诊可想而知。
就目前上海的动议来看,这一讨论中的政策离真正实施还有较长的一段时间。但是,从政策对药品剥离医院的力度,以及对大医院的种种限制来看,未来大型医院的瘦身是必然趋势。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