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天使,治病救人,听起来是很高尚很伟大的。不过现实可不是这么简单,医生仅仅是个职业,却承担着太多的风险和责任。医生不是神仙,患者不是机器,看病不是修理机器那样简单,好多事情影响因素太多。如果每个人治病都一帆风顺,岂不是没有人会死亡了。
近日极端伤医杀医事件频发,与政治经济、法治环境、民众文化与信仰环境等诸多因素相关。大的环境一旦形成,短时间内难以改变。医界一定要明确认识:第一、对于“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要准备打“持久战”,要“警钟长鸣”;第二、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大环境,但可以改变自身的“微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医院暴力以及极端恶性事件是可以预防的。
谈到预防,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套用一下“疾病三级预防”的概念进行表述。
一级预防:没事不找事
如果对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医院暴力极端事件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在施暴者身上常常有着各种社会科学领域矛盾的“累加”:经济状况极差、家庭不和、社会支持不足、信仰缺失、性格缺陷等等,最后再加上慢性(重大)疾病无法治愈的痛苦。由此可见,在目前一个时期,医界有必要加大对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的学习,不要傻傻地成为这些巨大矛盾的“接盘者”。换句话说,在诊疗适应症的把握上,不但要注意“病理生理适应症”,还要注意“社会科学适应症”。
首先,看病,要细心耐心。我们反复强调注意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全力避免发生医疗事故,尤其是一些低级错误。
第二,看病,要学会看病人的“家”。在这个社会转型时期,特别注意善待中低收入、特别是贫困线以下的群体。对于那些“砸锅卖铁”、卖房子来看病的病家,在使用昂贵的重大药物、重大手术等方面,一定要高度谨慎。没钱的人,按照没钱的办法治;有钱的人,按照有钱的办法治。若是你把没钱的人按照有钱的办法治,那你就违背了职业道德。
第三,看病,要学会看病人的“人”。特别要注意观察患方有无精神心理障碍、有无对诊治的过高预期。要多给患者安慰,多与患方沟通。平日里,你多给他几个微笑,他就不好意思砍你……
目前医院暴力极端恶性事件的走势中,明确呈现出“惯性特点”或者某种程度的“破窗效应”:一旦出现恶性事件,那么后续常常接二连三地发生。所以,现在只要连续出现伤医事件,医疗机构就要意识到“好发季节”来临了,就有必要马上提升“预警级别”!
二级预防是“三早”预防: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在预防极端事件方面,可以寻求“有关部门”的帮助。一旦发现医患纠纷中当事人有过激举动的倾向,可以立即报告“有关部门”。但是,真心希望他们有一颗“作为”的心。
医院暴力极端事件的“二级预防”,就是最大程度地减少暴力对抗的发生。要做到少打架、或者不打架,在已经发生的医患纠纷中识别出那些有可能拿刀来砍人的主儿,并及时进行有效干预,避免出现极端事件。
“早发现、早诊断”的核心就是“评估”。近年来国内发生的多起伤医杀医极端事件,往往被很多人描述“毫无征兆”、“防不胜防”,这样的结论让医务人员顿生恐惧。医院暴力极端事件真的是“毫无征兆”的吗?其实,单就医院暴力而言,国外早已有了较为成熟的风险评估指标:例如,患者表现激动或者不安、患者出现抵制建议治疗的行为、患者存在威胁或暴力行为史、患者的朋友或者家属出现暴力行为、有药物或酒精滥用史等等,可谓“万变不离其宗”。所以,医院暴力极端事件并非“毫无征兆”,而是我们没有充分认识。
更为麻烦的是,处于极端事件的是当事人,很多没有信仰束缚,不懂敬畏,一旦绝望就以极端形式报复社会。我们在处理与此类人群的纠纷时,一定要特别当心,要与“医闹”区别对待。首先,确保“不刺激”原则,与此类人员沟通一定要有足够耐心,切忌言语刺激。其次,与对待“医闹”应采取的强硬态度不同,对待此类人员,要尽量灵活化解。我们要注意,对于此类人群,单纯地讲道理都白搭。化解的要点在于重建他们的生活希望,最起码不要让他们在医院彻底绝望。
记住,对于那些时代造成的绝望群体,我们一定不要成为压弯他们的最后一根稻草。
三级预防:跑是关键
三级预防主要是对症治疗,可以防止伤残,提高生存质量,延长寿命,降低病死率。面对极端事件,像近日龙门砍伤医生事件,面对患者拿着刀奔向你,当然要跑!
当然,在第三级的预防之中,还是要非常注重安保力量的作用。那个古今中外史无前例的“每20张床配备1名保安”的治标不治本的指示要求,虽然把医院变成了一座座“军事要塞”,但在目前来说,医疗机构确实很有必要强化“人防、物防、技防”。况且近日号称重兵在岗的301医院也出现打伤医生事件,在该事件中,那位医生就非常正确—逃跑!这是预防被砍的最后一招了,极为重要。
在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技巧方面,《医疗工作场所防止暴力行为中国版指南》中“逃跑”、“防御”、“抵抗”等极端暴力三级预防的各个具体方面,都有着极强的可操作性。我们的医务人员,在危急时刻,一定要头脑清楚,不要逞一时口舌之快、追求一时的“尊严”。在屠刀面前,要勇于逃跑,保命要紧。实在跑不掉,再进行顽强抵抗。我们绝对不要求大家在危险面前“保护公物”什么的:不会保护自己的人,根本也不指望他能保护医院。逃跑,是对生命的爱护,是一种可贵的职业素养。
在医生自我保护的同时,也希望社会、政府部门加大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如港大医闹事件警察在接警后,5分钟内赶到现场,并迅速将打人者带离。与此同时,急诊科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支援,调取监控视频提供给警方,并将现场情况汇报给科室领导及行政总值班。危机处理小组成员中还有专人全程陪同被打者前往派出所笔录及验伤,在精神上提供抚慰。港大医院每个诊室都设有两个门,其中之一在暴力伤医时用来“逃跑”。每个桌子下方都有一个警报按钮,每个医护人员都随身携带着一个“防狼器”。在医院,几乎所有的公共区域都装有监控。
最后我们还是要说:患者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和患者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我们和患者在同一条船上,只不过这条船遇上了时代的风暴。我们衷心祈祷,风暴赶快褪去,所有人都平平安安。
(环球医学编辑:张帆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