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是社会的 而不是医院的
2015-07-22
399

如今我国的医疗出现一个怪圈:患者跟着医院走,而不是跟着医生走。医生不是哪里有需要才去哪里,而是都希望留在大医院里。于是基层医院冷清,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就成了一个问题。医生是最宝贵的医疗资源,医生不应只属于医院,被“卡住”不能自由流动。医生应该是属于社会的,这样才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

在英国,90%的患者由全科医生首诊,需要转诊的仅10%,绝大多数由全科医生完成治疗,医院的宗旨就是少设门诊。在丹麦,90%的病人不在住院,而在门诊。有序的诊疗模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在中国,三级医院则承担了大部分的医疗负担,基层医院应有的功效发挥不出来。

中国的患者为什么就不能像这些国家那样也去基层看病呢?原因就是在患者眼里,大医院才有好医生,基层医院的医疗技术有限。事实也是如此。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一大原因是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医院靠编制、政府福利、有利的晋升和科研平台垄断着医疗资源。

公立医院在非常狭隘的管理思维下,对医生进行“圈养”,把医生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不仅“尽其所用”,不让医生每天马不停蹄地工作,没有片刻喘息的机会,而且也不愿把医生放出去。用他们的话讲,“把医生都放出去了,那么多专科医生怎么活?专科医生培养多难呀!”

为什么国家培养出来的医生如此恋厩,离开医院就无法生存?中国医生的培养与培训制度,为什么培养出来的医生差异这么大?是医院不够大的问题吗?如果认为只有在大医院才有专科医生,专科医生只有在大医院才能存活的话,这叫什么医疗制度呢?如果一个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离开了大医院就活不了,这怪谁呢?

在市场化的美国,医生的培养是国家的任务,培养出来的医生不管在盈利性医院还是在非盈利性医院,他们都是为民众服务。假如医生是社会的,医生的服务是为民众而不是为医院,那情况又将如何?

医生是社会的财产,不是某院院长的私有财产。国家出钱培养医生不是为了税收而是为了给老百姓看病。所以,只要医生多点执业是去给老百姓看病,对国家甚至对医保体系来说,都是正能量。

医生流动的最后一公里障碍貌似在院长,其实不全是。医院院长不同意自己培养出来的医生自由出入是事实。院长的内心其实也希望多点执业,但是目前的制度下,院长确实在留住有用的人与淘汰无用的人时很纠结。有的医生难以发挥作用,医院想炒但炒不得,有医生要走但走不得,人员难以流动。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生走向社会人的时机日趋成熟,医生的就业条件更加宽松,那么禁锢医生带来的结果就是医生逃离。如果其他政策障碍也打开了,编制取消了,福利社会化了,医生不再凭“论文”和“职称”定工资奖金了,支付制度改革了,一个开放式的医疗市场形成了,那么医生就不在乎医院的等级,自然就流动起来了。这时候,院长的思维方式可能就会发生改变:医生不再是医院的私有财产,从医生求医院会转变为医院吸引医生,因为医生选择的是适合自己发展的服务平台。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