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过劳是在饮鸩止渴!
2015-07-22
605

不觉中一年已过半,已经“入伏”了。今年伏天有40天,比往年多10天。高温难耐,本就拥挤的医院里患者暴增,医生也更累了,医生过劳再次成为焦点问题。近段时间,医生猝死事件时有发生,医护人员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工资待遇低已成行业常态。改善医师执业环境已不容拖延!超负荷忙碌医生们如何走下过劳这条“危险的钢丝”?

“幸”与“不幸”

过劳的医生中,有的人是幸运的:

7月4日清晨,江苏省靖江市人民医院紧急收到1例心梗病人,必须马上做抢救治疗。心脏科的胡方斌医生被紧急从家中叫到了医院。“当时记得是早晨6点30分进的手术室,手术时间倒不长,就半个小时。帮病人溶栓后,病人就转危为安了。”

手术期间,胡医生感到有点胸疼,撑着做完了手术后,胸口疼痛越来越剧烈,职业敏感让他意识到有点不对。“我赶紧去做了个心电图,发现不是心梗。又去拍了心血管造影,是主动脉夹层。”胡医生说,这是个极为凶险的心脏疾病,自己所在的医院没条件做这个手术,南京也只有少数几个医院能做。

由于事发紧急,胡医生穿着手术衣就坐上急救车,转院到南京鼓楼医院。“一路上胸口疼痛难忍,打了两次吗啡止疼。”

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主任王东进说,抢救手术中,他们为胡医生换了将近20厘米的人工血管,还为他做了个心脏搭桥,以保持血流畅通。

胡医生自己也很奇怪,自己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平常身体也不错。他认为,可能与长期劳累的职业性质有关系。

王东进主任说,长期神经紧绷确实会诱发心脏病。“胡医生除了正常手术外,还得临时开紧急手术。一上手术台,注意力高度集中,神经紧绷,血压就会增高。手术一结束,血压又会回落到正常。这种忽高忽低的血压,其实对心脏是不利的。”王东进说,也不排除胡医生本来血管或者心脏可能会有点问题,只是本人没有发觉。

虽然还在接受着治疗,但胡医生无疑是幸运的。但是与胡医生相比,更多的医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今年1月1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3月2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闫润栀医生猝死,年仅28岁,去世当天凌晨还抢救了一名病人。

3月4日凌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一名刚工作三年的规培轮转女医生蓉英,在麻醉科值夜班后猝死,年仅26岁。

4月12日,北京友谊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大连教授猝死,年仅48岁。

4月14日凌晨,福州市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康强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3岁。

6月29日,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3岁。离世前一天,他刚值班24小时。端午节3天假期中的21、22日,李晶连续上班两天,48小时。

7月8日,中日医院ICU住院医师宋韩明在工作病区被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经6个多小时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1岁。

然而这仅仅是今年猝死医生的不完全名单!

神圣的职业,却像被过度拉伸的弹簧,一崩即断。关注医生之死,才有患者之生!同样是一份工作,为什么医生必须这么“拼命”?在对医生群体提出越来越高要求的同时,是否考虑过他们身体、心理的承受能力?

医生过劳 得不偿失

医务工作者过劳过累,看似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医疗资源捉襟见肘的症结。长远而言,这种饮鸩止渴的职业生态不仅戕害了医生的合法权益,更是公共利益的巨大损失!

道理很简单:在多重压力下,医生的职业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满意度,甚至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一个本可以服务患者数十年的优秀医生,却在数年后的高强度工作中倒在手术台边,究竟得失几何?

这么多正值英年的医生接连倒下,其原因就是“太累了”。在医师短缺和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的环境下,他们就像磨盘上的麦粒,很难歇一歇。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结构不均衡造成“小医院冷冷清清,大医院人满为患”,而很多骨干医生都是来自不堪重负的大医院。

在如今医患关系相对紧张的情况下,医生诊疗时如履薄冰,长期的心理焦虑势必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另外,在很多医院之间、科室之间都有考核比较,还有床位周转率、医保费用额度,甚至某些医院还有创收指标等,使得医生需要考虑太多医疗之外的问题,无形中也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医生人手不够,考核步步紧逼,让医生们不堪重负。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近半数医生每周至少要上一个夜班,八成人中午休息不超过半个小时,不少人午饭及午休时间只有10分钟。几乎所有医生都曾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半数人曾连续工作超过36小时,约两成医生曾连续工作48小时以上。

如何为医生减负?

医生超时工作归根到底是人手不够,从医、学医的人员少,而社会需求又大。加大对高等医学教育机构的政策支持,解决医生人手短缺才是长久解决之道。然而,从目前高考考生报考意向看,形式不容乐观。在国外,报考医学院的考生历来是成绩最好的学生。而国内近年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目前国内医生生存状况不佳,2015高招医学类院校爆冷。据报道,2015年高考香港11名状元7名报考医学院,而内地状元则首选最赚钱行业。咫尺两地差别之大,其背后的原因显而易见。因此,尽快改善医生的阳光收入,提高医生的社会地位,出台鼓励高等医学教育政策,支持和鼓励更多的优秀学生报考医学院校,培养更多优秀的的医学人才,才能有效缓解医院用人紧缺的状况。

实行分级制度是减轻医生工作压力的良策。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分级诊疗,居民看病先到所在社区或村镇卫生站,就近就医。根据情况将需要转诊的患者转到二级医院、三级医院,合理配置人力和医疗设备,避免患者不管大病小病都到大医院就诊,有效地减少医生的工作量。

改革现行医生的考核和薪酬制度,让医生回归为患者诊疗本身,去除压在医生头上的部分医院经营压力,缓解医生心理焦虑。

加大力度改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有效缓解医生的精神压力。医生是需要终身学习的职业,紧张的工作,不断增加的责任已让医生精神紧绷,不时发生的辱医、袭医、伤医案件,更让不少医生心力交瘁。有数据显示,很多医生缺乏职业安全感。严峻的医疗形势警醒着我们,为医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善医患关系,保障医生的职业尊严才能减轻医生的精神压力,才能让他们毫无后顾之忧的为更多病人服务。

此外,医院应该建立合理的倒班制度,避免医生加班时间过长;定期为医生做体检也能提前预防他们因过劳而造成的一些疾病;医生自身也要注意自己的身体状况,当出现一些身体的危险信号时一定要及时检查,及时休息。

医生过劳已经成为社会不可忽视的普遍问题。医生不是“超人”,他们需要休息,社会不应鼓励和提倡医生“带病坚守岗位”和超长时间工作。只有通过社会的重视、患者的理解和医疗制度的改革等,才能改变和减少医生因过度劳累而造成的悲剧。莫让“过劳死”成为医疗行业之痛,患者之痛,社会之痛!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