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医院:成功样本or失败样本?
2015-07-29
322

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下称港大医院)迎来了自己三周年的纪念日。在新闻发布会上医院管理层透露,3年来,医院在回归公益性、打造深圳医改示范效应方面成效显著,一些先行先试的改革将推广到深圳其他公立医院。

但此前曾传言港大医院巨亏10亿元,有很多人质疑其能否持续发展?港大医院每天的门诊量才1000~2000人,也一直被深圳医疗同行们诟病。港大医院的服务理念很好,为什么病人很少?国家投入了那么多钱,这是不是有点资源浪费?

港大深圳医院进行的探索

港大深圳医院是深圳公立医院改革的一块“试验田”,在办医、管医、行医、就医方面进行了全新的探索。

3年来,该院率先“破冰”,建立董事会、医院管理团队和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大胆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和薪酬福利改革。比如实行社会化用人,全体员工实行聘任制,彻底打破了“铁饭碗”和“大锅饭”,实行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医院以岗定薪,可以自主设岗、招聘人员,在工资总额内自主分配薪酬。在医生聘用合同中,明确了岗位工资标准,将员工收入与医院业务收入脱钩,避免了医务人员的“灰色收入”。

同时,在全预约制度、先全科后专科分诊模式、设置病人关系科、团队诊疗、购买医疗风险责任险、打包收费等改革方面,医院也创造了多个深圳第一。“这些第一都是很好的改革探索,是医院3年改革的成果。”院长邓惠琼说,“希望医院正在做的事情,对全市公立医院改革有帮助。”

港大医院是否能可持续发展?

此前港大医院巨亏10亿元的传言曾经让这家被寄予医改厚望的“实验先锋”承担巨大的压力。但邓惠琼在新闻发布会上透露,2014年除去港大补贴的现金流(香港派驻医师费用),已经实现收支平衡,有少许盈利,当记者问她是否有信心五年后“断奶”时,她显得底气很足,“2017年要实现收支平衡,2017年~2023年开始自负盈亏。”

邓惠琼一直在强调,港大医院并没有比其他医院获得更多政府补贴,能收支平衡在于新开的国际医疗中心。严控住院,严控药物使用可能导致收入锐减,而今年年内即将实行的12项手术打包收费,也将定价瞄准了低于深圳市三甲水平的平均线,通过降低这些常规手术的费用,同时通过国际医疗中心的高端医疗服务补贴医院收支。邓惠琼说,至于这条路走不走得通,要等走过了才知道。

对此,廖新波表示:“这个问题我持保留意见,港大深圳医院员工收入这么好,病人这么少,都可以维持收支平衡,那其他医院院长怎么办?如果是事实,我觉得全国可以推行经验,至少全深圳可以推行,因为减少了不必要的支出。医院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要维持运转,就会收不该收的病人,就会看病难、看病贵。港大医院不用考虑创收,也意味着减少支出,公立医院的目的不是赚钱,收支平衡就好。从医改方面来说,如果病人越改越多,那这就是表面效益、经济效益。从长远效益来说,从整个国家来说,医生道德水准下降来看,则是一个很大的负资产。港大深圳医院如果改革成功,就要在效益上努力一下。”

病人越多说明越成功?

廖新波表示,病人少有好多种原因,我觉得应该少病人。病人一方面来自门诊,另一方面是住院。门诊少,我们要看一下他们单位时间内即一个小时看多少病人。因为一个小时看22个病人和一个小时看4个病人,有五倍之差。那么住院人数少也可以从该不该住院讲,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昨天接待丹麦的大使,问及丹麦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的问题。他说他们公立医院的床位越来越少。因为病人符合住院的标准越来越严。换句话说,十个病人只有一个是可以住院的。以港大的办医理念,它绝对不会把不需要住院的病人都收进去。因为那个就是它的底线,它会控制过度医疗。过度医疗怎么控制呢?靠医院、靠社保。

港大深圳医院设计病床是2000张,这是一个非常大型的医院。这么多的床位,住院人少,其实是因为他们守住了该收什么病人的标准。这是一个改革的方向。我们不能因为病人多就说改革成功。医改不是使医院欣欣向荣。病人越少意味着我们的医疗工作做得越好,效率越高。公立医院给病人2分钟,港大深圳医院给病人至少15分钟,大部分40分钟,这就是一个质量问题了。病人少了,单位时间看的病人多了,你说这是好呢还是坏呢?

港大医院是否有些浪费资源?

广东省卫计委巡视员廖新波认为,在很多医院管理者看来,政府花这么多钱,看病的病人这么少,效益何在?这是事实。但大家没看到人少背后的好处,比如帮医保省钱。我只是担心按照港大深圳医院现在的运营状况,这样的收费标准能不能运行下去?港大医院如果真的实现收支平衡,则可以广泛推广。

如何兼顾公益性和效益?

邓惠琼表示,香港特区政府对公立医院投入较高,保障提供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服务,并有私营医疗服务作为有力补充。这是优点。但香港公立医院政府投入压力大,且市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中等待时间较长,效率有待提高,这是不足。内地医疗模式的优点在于竞争较大,效率高。但缺点是公立医院在经济效益方面压力大,造成医患关系紧张,公益性和效益成为两难问题。

如何能融合香港和内地经验的优点,在提供质优价廉的基本医疗的同时探索一个以特需服务弥补基本医疗的新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