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卫计委发出了一则关于医师资格考试短线医学专业加试专业内容的通知,为缓解院前急救和儿科岗位专业人员匮乏的现状,自2015年起,在医师资格考试中,对儿科和院前急救岗位从业人员,开展加试相关专业内容的加分考试。儿科医生紧缺是不争的事实,但这种公开“降低门槛”的方式,真的是唯一缓解人员匮乏的唯一举措?治标能治本么?
儿科医生匮乏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除了儿科专业天然的“哑科”等特点外,也是医学院校专业设置、儿科收入低、儿童医疗保障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儿科的天然“劣势”
儿科是大门诊、小病房,病人主要集中在门诊,且病种相对单纯,辅助检查少、用药量小;也有媒体指出,儿科收费相对较低,仅按照成人收费相对减少的原则定价。儿科有着天然的卫生经济劣势,在三甲医院萎缩也有十多年历史,因为收入低,同等工作量的儿科医生绩效低于其他科室,成为医院院长的“包袱”,部分儿科医生开始转行。同时也导致业内人士所说的“10多年来,全国儿科医生数量只增加了5000人”的现象。
在儿童用药品研发、流通、使用、定价、招标等方面,少有优惠政策。据悉,研发儿童用药,要比成人药付出更高的成本,在很多地区,儿童用药的特殊性根本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儿童用药利润过低。
儿科专业调整 曾一度停止招生
儿科医生的匮乏,除了收入低等客观因素之外,人才培养源头的断裂从根本上影响了儿科医生的后备力量。据介绍,为了拓宽专业面,教育部1998年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将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儿科人才的培养源头就被割断。近年来,尽管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等一些重点医学院校已重设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儿科专业方向”等相关专业,但儿科医生荒短期内仍难以解决。
全面恢复儿科+留住现有人才
要改善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降分”录取或许是一种无奈之举,但毕竟不是长远之计。从长远考虑,一方面应全面恢复儿科人才培养,从源头上解决人才的匮乏;另一方面,各种举措并用,留住现有人才。
原北京市卫生局局长、儿科专家朱宗涵曾表示,儿科专业被取消后,新的儿科医生的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也始终没有培养儿科医生的规划。全国每年需要多少儿科医生?谁来培养?如何培养?这些重要问题,需要重度关注。
1、注意和研究儿科工作者的现状,目前儿科医生越来越少,他们压力大的同时没有荣誉感;
2、医学院校全面恢复儿科系,并有倾向、重点地培养儿科医生;
3、留住现有的儿科医生。国家整改儿科基层薪资,破除儿科绩效低所致收入低现象;
4、从招生就开始“计划”未来需求量,各专业根据社会的需求设定年度需求量向社会招聘,儿科、急诊甚至所有专业单列考试,让考生试前选择;
5、儿童医保应该跟成人医保分开核算。因为儿童医疗的费用总体上要低于成人的医疗费用,在一起核算有可能降低了儿童医疗报销的比例,儿童就吃亏了。
如果通过一系列整改,逐步推进,让医生及社会对儿科重视起来,将儿科地位如同神经、心血管等重点科室一样,还愁没有医生么?
(环球医学编辑:张帆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