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计划招聘104名医生、70名护士。近日进行首轮笔试,通知了88位医学生参加考试,但实际参加考试的却只有42人。二孩政策出台后,儿科医生紧缺从行业内部的专业问题,转变为全国性的民生问题。“儿科医生荒”问题怎么破?
儿科医护流失严重
2014年浙大儿院医生缺口97人,护士缺口126人;2015年医生缺口18人,护士缺口105名。虽然想了很多招聘的办法,但是每年都无法完成招聘计划。
2016年,浙大儿院计划招聘104医生、70名护士。近日进行首轮笔试,通知了88位医学生参加考试,实际参加考试的却只有42人。
造成这种原因和儿科医生工作强度大有关系。通常,一名普通的儿科主治医生一天要接诊近百位病人。儿童病程进展非常快,问诊要格外仔细。
和成人同样的诊疗、检查、护理工作,儿科医护人员要付出加倍的时间和耐心,相同时间能接待的病人数就要比成人医生少很多。儿童做一次磁共振花费的时间,成人可以做4次。
一方面是招不满人,另一方面是每年都有人辞职,特别是护士。院长杜立中介绍,目前浙大儿院有护士近1000人,每年大约有5%的护士离职;医生每年离职情况比护士略好,大多数年份维持在个位数,个别年份为两位数。辞职之后,很多人去了成人医院,还有不少彻底改行。
人员不足,一个直接的结果就是,留下来的人,干的活越来越多。
浙大儿院门诊办公室主任汪天林介绍,浙大儿院两院区日门诊,最高时一度达到9600多人次,而全院医生总数只有600余人。
病人看不完,怎么办?加班。
目前在浙大儿院,专家级医生每个月要加班一天半到两天;副主任医师基本都是单休;晚上门诊,主治以上医生都要加班,最多时一晚上15个医生加班;忙的时候,一些在家休哺乳假的医生,如果身体条件允许,也会被叫来加班。“专家门诊,有限号措施,但普通内科门诊不限号,有的医生甚至要看到凌晨3点。”汪天林说。
探索
2014年开始,中华医师协会儿科分会在上海、天津、福建、江西等7个省市自治区开展儿科资源调查发现,和其他成人科室的医生相比,儿科医生的工作强度,是其他科室的1.68倍,而收入只占非儿科医生的46%。
杜立中介绍,目前医院的收入中,10%来自财政拨款,所以医院的收入主要靠劳务收入,但是在现有的物价体系下,儿科创收能力和成人科室没法比。
儿科医生培养周期长达10年,且以女性居多,不少35岁的女医生面临着照顾自己孩子和在儿科上夜班的双重压力,不得不选择转科甚至辞职,“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后,女医生中有生二孩意愿的比例也不低。
所以,如何稳定现有儿科队伍、防止人员继续流失,才是当前最迫切的问题,而提高待遇可能是第一步。
杜立中透露,不久前,浙江省卫计委和浙江省物价局做了相关调研,正在考虑调整儿科的收费。
业内不少人认为,儿科学专业的取消,从根源上造成了今天儿科医生短缺的局面。
1998年,教育部和卫生部以“专业划分过细,范围过窄”为由,对儿科专业做出调整,1999年起停止招生。而这些年,面对儿科医生紧缺的现状,为了保证儿科医生来源,不少医学院又恢复了儿科专业本科的招生。2012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重新开设了全日制本科“临床医学专业儿科学方向”,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也从2015年3月起恢复了本科阶段的儿科学专业。
浙大儿院也出招了,与浙大医学院合作,设立了一个27人的小班,名为“临床医学(儿科方向)”,也叫卓越儿科班。为了吸引医学院学生选择儿科专业志向,成为卓越儿科班的一员,可以得到国际交流资助、海外联合培养硕士、参加浙大儿院学术活动、与浙大儿院的学科带头人1对1结对接触儿科临床实践。此外,浙江大学还通过增加推免研究生名额等方式,鼓励医学生选择儿科。
浙江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认为,仅靠浙江大学的激励方式,能解决的问题也很有限。他希望政府能出台针对性的支持性政策,有效增加儿科规培名额。这样,通过3年的规培周期以后,就能培育出一批年轻的儿科医生。要改革儿科医生人才培养机制和学科建设,才能为儿科医疗源源不断充实优秀人才。
这样,问题似乎又回到了原点:政府,要出招!政策,要给力!卓越儿科班的出现就是一个好的信号,因为在这个儿科医生紧缺问题日益突出的当下,什么都不做,本身就是最大的风险。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