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由白岩松主持的央视《新闻1+1》栏目探讨了医生自由执业的出路问题。多名备受媒体和医界关注的,从公立医院辞职走向自由执业的医生纷纷讲述了他们自己的“出走”故事。尽管受许多限制,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但是这还是阻拦不了他们为自由医师愿望的努力。
医生为何“出走”?
医生不在“体制里”过自己的“小日子”,而选择离开“单位”,这并非情绪使然。出走首先是体制外的吸引力。职业环境比公历医院更加宽松的,收入有可能改善和增加,工作更加自由,少了升迁的压力,可以参与医疗机构的管理,追求自己的理念和理想等。其次,是能力,立足于市场的优势,比如过硬的临床能力、自我打拼的能力等。
医生“出走”由哪些风险?
如果一个医生从一个医院里辞职了,很可能是首先职称评定没有机会了,加入各种医师协会等协会的机会少了,如果想继续培训,更是得靠自己。此外,三险、医疗保险等等也没有希望了,都要靠自己在市场上去打拼。
是先行者还是先驱者?
医生张强:作为高年资的医生,而且体力上还不错的时候,能不能为我们的医改做点事情。
张强曾经是上海一家三甲医院的血管外科主任,也是我国知名的静脉曲张微创手术专家。他创新的多项血管微创手术曾经填补了亚洲血管外科领域的的空白。从医近20年,他已经站上了职业的高点,在他看来自己的选择更像是一次上岸。他希望找回被之前行政工作占用的精力,在服务患者的过程中,体现自己真正的价值,回归专科医生的本色。张强说,中国的医疗,满足不了老百姓的需求,所以政府一定会鼓励多元化的办医。不管成功了,或者是失败了,我觉得这些经验其实对医改来讲都是一个很好的可以借鉴的东西。
朱岩: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呼吸到到自由的空气
朱岩24岁进入北京协和医院,7年后成为一名肾脏内科主治医生。如果按步就班沿着主治医师、主任医师、专家教授的道路前行,未来的朱岩也应有一个好的前途,然而在第九年他选择离开。现在他依旧每天坐诊,只不过是在自己开的诊所里。我既不年轻,也不优秀,还是要辞职了,经过3个月的努力,克服重重阻力,终于呼吸到到自由的空气。
朱岩认为,医生还是一个事业单位的人,其实好多方面其是受医院的限制。比如他的薪酬、他的奖金、他的晋升,他的学术地位都是和医院息息相关的。他的诊所模式借鉴了最容易被深圳市民接受的香港模式。但是社保基本上还是没有接入是他担心的一个问题。
周乐今:希望打造中国大陆第一个慢性心血管病管理机构。
周乐今比张强和朱岩更早的吃了螃蟹,他的辞职发生在2006年。开办国内第一家专业化慢性心血管病康复管理机构,为患者制定全套治疗与康复规划,这是他仍在坚持的理想。
2010年10月,离开了供职27年的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周乐今前往昆明一家医院,去年3月因治疗理念不同,他与院方产生激烈冲突,最终被医院辞退。39岁就当上了主任医师,在国内心血管内科专业领域绝对算得上权威,由于行医理念周乐今很难找到一家可以实现他理想的医院。
周乐今说,我一直就在多方努力,就是希望有一天能够找到和我们志同道合的一些合伙人,大家来集资,打造中国第一个慢性心血管病管理机构。
廖新波:自由执业更好的体现了医生的劳动价值
广东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副主任廖新波认为,认为是更好的体现了医生的劳动价值,同时为病人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我们医生实现多点执业,或者逐渐过渡到一个社会人的时候,使医生的价值或者说医生他将来的发展有一个定向的选择,我是从事研究的,研究型的,还是从事临床的,临床型的,因此他不一定是在大医院里面去发展,而在社会有更多的空间让他们去发展自己的聪明才智。
郑雪倩:医生走出来有利于推动医疗体制改革
中国医院协会医疗法制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郑雪倩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鼓励社会办医,允许自由执业,这个是国家开放的一个政策,就是要促进社会办医,来促进我们医生的职业化的一个改变、身份的一个改变,因为现在大家习惯于在事业单位公立医院,但是如果这些医生不走出来,人才不流动起来,我们水社会办医就成了一个空话,因为人们都觉得医生,他如果长期在医院里头、事业单位里头,那他的社会养老问题不能解决,他的社会医疗保险问题、还有他的职称的评定、还有国家的科研教学,如果国家政策不能够对这些医生流动出去采用一视同仁的方式的话,那么这种社会办医可能就实现不了。
关于医疗纠纷谁来负责的问题,郑雪倩认为,这个问题涉及到两方面,一个是个人出来行医以后,卫生行政部门和行业组织还要对这种个人的诊所,或者是医生有一个综合的考评和质量的监管,其次,政府应该要求医生自由执业者的话,他应该购买医疗责任保险来分担他的医疗风险,从而来保证患者的权益。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