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预嘱 你会做吗?
2015-08-28
438

在医院中,很多患者到了生命垂危的时候无法自行判断,他们的生命最后时光被家属安排,家属却也不知如何选择才是正确的,竭力救治患者会多受苦,安乐让他安详离去却也可能会背负不救即为不孝的骂名。如果这时候有了生前预嘱,或许两难就可以解决,但是难以得到社会支持。

死者生者都安心

生老病死,生命之常态。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当我们面临不可避免的死亡的时候,每个人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愿望,选择最后的时光如何度过,选择不进行有创的无效的抢救措施,选择有尊严地无痛苦地离开人世。在我们尚健康、意识清醒的时候,把我们的意愿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作为那个时刻来临时对医护人员和亲人们的指导,即是“预先指示”(Advance Directives),也称为“生前预嘱”(Living Will)。

生前预嘱并不意味着一定要放弃抢救,而是让选择生死的权利回归到本人手中。自然死是一种尊严死,积极抢救后离世同样是一种尊严死。

罗点点是“选择与尊严”网站的创始人之一,多年来不遗余力地在国内推广生前预嘱。说起生前预嘱,婆婆的去世,让她对此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罗点点的婆婆因病住院,翻身时忽然被一口痰堵住,心跳呼吸骤停。医务人员立刻为她用上了生命支持系统。“要是病重,我可不想被切开喉咙,插上管子,又浪费,又痛苦。”看着病床上插着呼吸机的婆婆,罗点点不由想起婆婆曾经说过的话。她深知,婆婆已经陷入了她最不想要的状态。经过一番痛苦的思想纠结,在亲人的同意下,罗点点决定撤掉婆婆的呼吸机,让婆婆安详地离世。

婆婆走后,罗点点一直无法从阴影中走出来,甚至有点抑郁。她不知道自己的决定是否真的符合婆婆的愿望。直到在整理老人的遗物时,一张小纸条的出现,才扫清了她心底的阴霾。老人在纸条上写明,在生命尽头不希望被过度抢救,并委托学医出身的罗点点来处理。

要不要放弃抢救,医生更多的是征求家属意见,实际上这是违背法理的,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然而在医疗实践中,很多病人在危急时已经失去了意识,要不要放弃抢救,医生更多的是征求家属的意见,实际上这是违背法理的,因为没有任何人可以决定他人的生死。生前预嘱为解决这种尴尬提供了可能。

留下生前预嘱,就是一个明智的选择,能让临终安排变得不再那么折磨人、不再像猜谜语、不再让死者生者两不安。那么,具体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讨论和签署生前预嘱的最好时机一定要是在健康情况较好、心智未出现任何问题的时候作出决定。

其次,做决定之前,充分了解生前预嘱所包含的各项内容,与这方面的专业工作者讨论,并且能清楚知道各种选择会导致什么后果等等。

第三,做决定的时候不要在乎其他人的看法,这是有关“你”,生命最后阶段的决定,这应该是自己的真实意愿,而不应迁就其他人比如老伴或者子女的想法。而且有必要的是要和家里人说清楚,以避免日后可能发生的困惑、不同意见甚至纠纷。

第四,自己有权在任何时候改变过去做出的决定,重新签署生前预嘱文件。

生前预嘱还可加入“健康代理人”,这个人,既可以是你的亲属,也可以是朋友、邻居或任何人,任何一个你充分信任的人,在你病重、意识障碍而无法自己做医疗决定时,为你做出决定和选择。

生前预嘱是否合法?在现行的法律框架下,生前预嘱并不违法。首先,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健康和生命的权利是属于每一个公民。其次,《侵权责任法》第五十六条表明,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应当尊重其意愿。在临床上,医务人员也一直尊重患者知情权,每一个有创手术或检查都必须征得本人或其家属的同意才能实施,这一切都保障了生前预嘱的合法性。

美好构想 缺乏社会体系支撑

追求生命的长度,还是追求生命的质量?当死亡不可避免地降临时,多数人都希望有尊严地离开人世,而不是像一台被维修的机器,浑身带着各种管路,在医院里痛苦地耗尽生命。对于慢性疾病终末期老年人来说,抢救非但不能提高其生活质量,反而是一种极度痛苦的煎熬。患者亲属不仅眼见各种抢救措施给病人造成的痛苦,还不得不面对“人财两空”的现实。

北京协和医院老年科副主任医师宁晓红认为,推广生前预嘱对患者本人、家人及社会都有重大意义。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障碍,即使签署了生前预嘱,履行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

医院是救死扶伤的地方,患者的目的都是病情痊愈健康出去,很难接受签订生前预嘱。而且传统观念的根深蒂固,问及假设有一天疾病缠身选择如何死亡时,总给对方带来一种诅咒的感觉。但同样,医院是让患者信赖的地方,如果医院里医生能够跟进与实行,患者及家属也能够理解与接受。

目前关于生前预嘱还缺乏法律的保护,医护人员容易陷入被起诉的法律风险。北京协和医院一位急诊科医生说,老人说不抢救,他死了,子女找医生打官司怎么办?医生实际上尊重病人家属的意愿,远超于尊重病人本人的意愿。在已有专门立法的发达国家,医生面临的法律风险相对较小。美国加州就通过了《自然死亡法案》来保障患者医疗自主的权利,而我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

北京宣武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凌峰呼吁,希望生前预嘱理念在中国逐渐推开,让那些只靠人工维持患者心脏搏动、带给患者及家属身心持续创伤的无谓抢救逐步成为历史。

推广生前预嘱,需要的是医疗体系、社保体系和医疗教育等的支撑。生前预嘱体现了社会进步,虽然推广还需要时间,但它更是医疗行业的新突破。

(环球医学编辑:张帆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