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价已是“看病贵”的成因之一。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宣布为低价药定价“松绑”。上百种低价药的生产企业可在一定范围内自主定价。2015年6月起取消绝大部分药品的政府定价,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药品价格形成机制。药价虽然“松绑”,但关于药价会不会大涨、政府怎么监管、“以药补医”顽疾能否破除等问题依然需要关注。我们看看其他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可借鉴?
德国:全国统一价,严防乱开药
德国实行医药分离制度,无论是医院还是诊所,都不设药房。看病后,患者可拿着医生开的处方到任何一家药店买药。德国法律规定,药店不得连锁经营,所有处方药的价格全国统一。对非处方药,药店可自行定价,但医疗保险基金一般不支付非处方药品费用。
德国政府也出台了药店和药品批发商只能从药价中获取固定比例的利润这样的规定。因药费也由医保基金承担,人们买药时通常只需额外支付几欧元附加费。不过,羊毛出在羊身上,保险基金掏钱多,保费自然就不低。为了将保费控制在人们可承受的范围内,德国政府出台多项类似这样的规定,防止药价过高。
德国市场上也会出现很多成分、质量、疗效相当的药品,价格却各不相同。针对这类药,医保基金通常会规定固定参考价。如果药价超过参考价,投保人有两种选择:自付超额部分,或改买其他疗效相当的药品。实践中,投保人一般不愿自付超额药费,由此制药公司也就较少提供价格超出限额的药品,这样就保证了不会药价上下波动很大。
因医疗保险在药品费用上的报销所占很大一部分比例,医疗机构通常还会和制药公司讨价还价,争取更多折扣,群众同时也会收益。
日本:医保覆盖率高,医药两分离
日本也曾同中国一样面临“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根本原因在于长期“以药补医”,形式基本相同。为此,日本政府1957年建立了强制全部国民加入的“国民健康保险”。目前日本超过99%的人口已经纳入国民健康保险的管理中,号称“覆盖率世界第一”。
过去几十年来,日本持续大幅提高医生的诊疗报酬,使医生的主要收入来源从药品变成了医术。在日本看普通小病诊疗费非常贵,开药却很便宜。不过,如果参加医保,个人只需承担30%的费用,诊疗费就相当便宜了,药费更是便宜很多。这样的政策同时又增加了医生的收入,减少医生流失并能严格要求医生水平,也是对医生价值的一种肯定。
日本同德国一样医药分离,采取的是将药店从医院剥离作为独立行业发展。据统计,日本药店的数量2011年达到54780家,比20年前增加一半。在政府协调下,大部分药店已经从出售非处方药的小店,进化到具备针对各种处方出售药品的能力。这种进化得益于日本注重专业药剂师的培养。截至2011年12月,日本拥有注册药剂师27.65万人,是1990年的两倍。所有药剂师都经过大学药学部以上专业培养,并通过考试持证上岗,有权核实医生开具的处方。
中国目前也加强了对药剂师的重视,目前对于执业药师证考试的要求也越加严格,所学专业由于医学相关改为仅为药学专业才可考试,考试的难度也大幅度提高。如果中国普遍有这些高度专业的药房,患者对医院的依赖程度相对降低,有助于政府管控药价。
从他国的经验教训可以看出,引入市场调节机制只是一方面,要稳定药价,解决“看病贵”难题,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完善药品采购机制、强化医保控费作用、鼓励制药企业加强研发等措施都得同步跟上。做到为这些药品生产保留合理的利润空间,避免价廉物美的药品短缺、停产,以致大量改产高价药,加重患者经济负担。
(环球医学编辑:张帆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