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医疗是未来医疗发展的大趋势。纵观移动医疗市场,不乏互联网大亨。这些大亨是互联网的操盘手,也懂得生意经,但是再怎么努力,如果不谙医疗,只能使移动医疗游离于医疗的边缘。移动医疗,其实医生最有发言权,因为他们知道医患最需要什么。但是,在近日举行的一场医生创新大赛上,医生们对移动医疗的反应却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火热。这究竟是为什么?
近日,由广东天普生化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和贝壳社主办,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担任战略合作伙伴的“天贝杯”医生创新大赛启动。前期征集到的200多个创新创业项目显示,在医生群体中,移动医疗没有想象的那么火热。
据此次医生创新大赛的项目负责人介绍,大赛面向医疗健康领域的临床医生,收集他们的创新“金点子”或者临床“痛点”,由医疗导师团对征集到的项目进行初筛,确定入围项目。之后将入围项目与相应的生产厂家进行创新配对,组建项目小组参加路演。最终由医疗专家、资本投资机构组成的导师团评审出优胜项目。路演结束后,大赛主办方会寻找投资方,进行创新孵化。在产品投入市场后也有营销渠道支持。
据悉,大赛前期已征集到了202个创新“金点子”,涵盖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诊断试剂、医疗教育等11个领域。其中创新项目最多的是外科领域,共57个,还有不少来自麻醉科的项目等。
为什么这两个科特别的多?因为这两个科室都属于操作型,很多是操作性的技术改进。医生的创新目标很明确,例如外科和麻醉科医生关注的就是如何在短时间内提高临床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因此医生的创新项目更多来自于和临床实践密切相关的领域,例如创新手术器械。
大赛医学创新导师之一、清华长庚医院执行院长董家鸿教授点评道:“不少项目具有极高的可行性和产业化价值,期待‘天贝杯’医生创新大赛能够收集到更多创新项目,推动中国医学创新!”
临床医生每天都跟患者、医疗器械、诊断试剂、药品等打交道。他们应该最能发现日常工作中的“缺陷”和“改进方法”。尽管如此,医生们的参赛热情却没有外界想象的那么高。从此次大赛前期申报情况来看,大赛收到了一部分移动医疗项目,但数量不多。
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医生们创新的环境和动力不足。首先,我国的教育属于应试教育,尽管医学生在学校时比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有机会接触试验,更有可能培养动手能力,但是创新的能力并没有得到激发。无论是升学还是评职称,考核都是以论文为主,即使有创新的想法,也常常被扼杀于萌芽之中。其次,抛开资金先不说,创新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医生的工作状态比较复杂,很多大医院的医生都在超负荷工作,工作尚且无暇顾全,难有时间去搞一些创新发明。医生是医疗领域前沿的引路人,所以国家应该为医生创造机会和环境,鼓励他们搞创新。
“天贝杯”医生创新大赛项目负责人也提出了医生创新发明面临的挑战。很多医生的专利只能作为证书摆在办公室,难以实现专利产业化。因为一是缺乏资金,二是缺乏规模化生产能力。大赛及其合作方就是要为医生创新解决这些困境。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长张忠涛教授说:“医生创新的困难之一是创新产业化,因为医生临床工作繁重,没用时间和精力为创新项目寻找资本支持,也缺乏市场推广的专业知识和团队。此次大赛就是要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本投资机构、专业市场营销体系的力量,解决医生的后顾之忧,实现创新产业化,让医生能够分享创新成果,最终使得病人从创新中获益!”
谈及中外创新的差异,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秘书长张太平教授指出:“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医生的创新理念逐渐和国际接轨,创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国内不少专利技术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脱节现象。而在国外,创新性课题起步时即着眼于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重视给患者带来切实利益。这是我国医生在创新实践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意识。”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