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时代 岂能忘了激发医生的创新热情?
2015-09-24
392

有人认为,中国医生会发论文,会搞科研,可那都是在模仿别人。如果真要说创新性的建树,少之又少。其实,美国的创新也是从早期的模仿开始的,只不过他们有一个更加宽松的科研环境。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个最好的时代,岂能忘了激发医生的创新热情?

近日,江苏某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以7.95亿美元的总价,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生物药品国外权益出售给美国Incyte公司,成为中国企业第一次转让的创新生物药品。这则消息可喜可贺。

事实上,医生每天跟患者、药物、医疗器械打交道,他们最熟悉这些产品的优劣,也最有欲望对其做出一些改进。这些改进和创新反过来也会推动医疗的发展。

例如,德国著名的医药公司有很多非常好的器械都是外科医生发明或改进的。这些外科医生找到器械公司,公司帮他实现想法,专利属于外科医生,医生领取销售分红。同样,美国的医药公司的很多研发人员是外科医生出身。

而我国在此方面明显不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秘书长张忠涛教授表示,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外科医生没有医疗创新的意识,更很难做到将其产业化、申请专利,进而推广。

医生的创新意识是需要被激发的。如果医生能从创新中获益,那他们一定很愿意将“好点子”付诸于实践。问题是,现在医生都把大量时间用在发论文上。论文与创新之间还有一定差距。在论文上花的时间多,动手的时间就少。但是,不发论文不行,晋升考核都需要。如果医生的晋升考核中不只看论文,把发明创造也加进来,医生也会有创新的积极性。如果国家和医疗机构对医生创新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再“活”一点,医生的积极性就更有可能被调动起来。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我国知识产权保护不足也是一个问题。比如有的医生发明了一个引流管,申请了专利,找到公司帮忙生产,将它产业化,这个过程中医生基本没有收益,申请的专利也属于医院。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的外科创新,制约了产业化的进程。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副秘书长张太平说,美国非常注重知识产权保护。

张太平曾在美国的实验室工作。当时他主要做基因治疗方面的研究。“我国前些年不太注重专利转化。我们的很多研究成果到转化为产品存在脱节现象。”张太平表示,美国更注重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的产品,比如做胰腺癌研究,找到一些靶点进行肿瘤早期的诊断,前景非常好。通常来讲,找到比较好的标志物以后,下一步需要研究怎么能转化为能够在临床应用、在临床上推广的产品,不但产生经济效益,也能产生社会效益。

张太平说:“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医生的创新理念逐渐和国际接轨,创新技术也层出不穷。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个情况是,国内不少专利技术向产品转化的过程中,往往存在脱节现象。而在国外,创新性课题起步时即着眼于成果转化和临床应用,重视给患者带来切实利益。这是我国医生在创新实践中值得借鉴的一种意识。”

“现在是医生创新的好时机,无论是医生多点执业政策的试点,还是‘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风生水起,都为医生创新提供了土壤。医生创新思维来自于临床,通过将临床积累的成功经验转化为产品和服务,可以让患者享受到更加精准、精益和精诚的医疗服务。”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院长、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组长董家鸿教授说。

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政策确实鼓励创新,给予医生非常好的创新支持。董家鸿说:“我们现在所说的知识产权叫职务创新。如果医生作为清华长庚医院的职工,他在职务范围内创新出来的技术,产权是单位的,自己个人的份额太少了。未来可能极大增加创新者的份额,下一步让科技人员富起来,真正让‘知本家’富起来。清华长庚医院将按照国家的政策出台一些更能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激励机制。”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