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外,移动医疗已形成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而国内,虽然产品种类繁多,但大多产品仍停留于“看上去很美”的阶段,只赚吆喝不赚钱。平安好医生等先期通过线上问诊作为入口获得了用户和流量之后,开始了新一轮的攻城掠地。但这些早期进入移动医疗的创业者想要获得新一轮的投资,需要通过新的盈利模式和业务来说服投资人。
因此,移动医疗收费是个很大的问题,先解决此点,移动医疗真正发展的春天才会到来。究竟谁能为移动医疗其埋单?移动医疗又该如何从中收费?
轻问诊已死?
一提起“轻问诊”就很容易想到春雨医生,但春雨医生已经从线上服务转战到线下诊所,从打造平台到近日开始向垂直细分领域延伸,做起慢性病管理平台。“轻问诊从源头上就不成立。”中日医院的一位主任医生认为,没有病例、数据,仅通过线上简单的咨询或检查资料上传就开始给患者诊断甚至开药并不靠谱。他认为,这种模式必然很难持续。
寻医问药网战略发展事业部总经理姜天娇认为“纯线上通过服务去盈利的移动医疗公司到现在还没有出现。”在线问诊由于没有被大多数人当成医疗服务,因此,收费是一个很大的坑。
在美国,移动医疗已形成较为成熟的五大商业模式:向药企收费、向医生收费、向医院收费、向保险公司收费及向消费者收费。但是,美国移动医疗之所以飞速发展,是因为有三大“推手”。首先是保险业的加入,联邦保险直接宣布远程医疗是被覆盖的领域;其次是制药公司和医疗销售企业,他们积极投资或与数字医疗项目合作;第三是政府监管的不断放开。美国19个州表示会大力支持远程医疗的发展,国家官方机构拿出钱来做移动医疗的研发。而美国FDA也发布了指导健康设备和App的草案。
带有开放和分享本质的互联网,让中国的移动医疗成为投资热点,但盈利模式的困境一直未能摆脱。
创业者还给自己挖了哪些坑?
在创业者大举进军和资本的猛烈追逐之下,移动医疗大热,但远没出现其它被移动互联网所占领行业的那种颠覆情景,这是因为移动医疗的创业路上有太多的坑,阻碍着创业者们的前进。除了以轻问诊、预约挂号等初期的线上服务外,移动医疗究竟还有哪些坑?
1、医药电商。因为处方药网上销售被限制的原因,该市场一直不温不火。阿里健康,7月初其公布了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的年度业绩。财报显示,阿里健康全年亏损1.015亿港元,较上一财年亏损额增加159%。其实,即使国外也没有能赚钱的公司。因为B2C电商药品医药电商很难通过打折或促销来激发交叉购买,因此它的盈利存在一些天然的问题。
2、慢病管理,看上去很美。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亚健康人群在增多,大家对慢性病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这也成为移动医疗领域的新风口,例如糖尿病。
但慢性病的主要人群是中老年患者,对于移动医疗这一新的服务提供形式,要如何做才能保持用户的长期参与度,是尚待解决的问题。另外,其还需要以硬件来驱动,例如糖尿病前期需要病人配备血糖仪等,前期积累用户规模上都存在不小的问题。
3、O2O,用户转化率低。由于移动医疗最大程度需要线下的落地,目前包括好大夫、春雨医生等都开始线下建立诊所或医院。但医疗需要本地化的特性,一旦按地理位置和病种来切分,从用户量到转化率的实现很低。
4、可穿戴设备,用户很难爱上它。对于那些只测血糖、血压指数的硬件设备,没能给用户提供服务的硬件设备都是失败的。
5、融资进入寒冬期。目前,可以看到包括九安医疗等移动医疗硬件公司股价下跌了60%。影响了投资人的信念,投资人对目前进入这一行业的创业者更为谨慎。一个客观现象是,从2015年上半年开始,移动医疗天使轮、A、B、C轮的数量开始明显下降。
前进的路上坑多,前进的速度就会慢。但作为一个新兴行业,总需要有这么一批开拓者,总需要有人丢些骸骨在这条路上,后来者才能走的更远。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