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人们生病了可以去小诊所看病,后来这些小诊所渐渐都关闭了,人们看病只能去大医院,尽管那里拥挤不堪。为什么要有这么多小诊所呢?小诊所的意义是它能起到分诊的作用。政府似乎也认识到了这个问题,逐步放开政策,鼓励医生办诊所。医生能否找回开诊所的自由和热情?那些走出体制的医生创业者们又如何看待当今医生办诊所这个问题?
创办诊所是许多医生的理想
张强医生集团行政总监童维楠认为,目前,各群体都对医疗有许多不满。但这个问题可以反过来看,这恰恰说明我们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对于医生创业来讲,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
怎么说呢?童维楠表示,目前,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从医保、医疗设施到投资、咨询等条件,这些条件是过去我们不曾拥有的,这对于医生创业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在医疗市场发展的同时,民营医院、外资医院也需要优秀医生,所以也给医生走出体制创造了很好的时机。另外,医生在慢慢觉醒,张强、于莺这些走出体制的医生带来的示范作用,也让长期被体制捆绑的医生看到了希望。
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CEO于莺表示,创建自己的诊所是她的职业理想。她认为理想中的医疗环境是这样的:最基础的医疗服务一定要遵循就近性、便利性、可及性的原则。普通疾病到附近的小诊所就可以解决,不用排队,没有不合理用药。需要转诊的时候,诊所可以帮助患者找到相应的专科医生、享受社会医疗保险,如果病情发展难以解决,诊所还可以联系一些特需医疗或者更好的医疗机构进行专门的服务,这才是理想的医疗环境。
医生诊所如何成长?
也许有人认为中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意义跟小诊所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为何诊所消失了呢?美国佰健势医疗集团驻华总裁、连锁邻家诊所创始人李健华认为,目前中国的诊所布局散乱、设备陈旧、设备投入低、医生的医疗服务水平不高,医生护士工资待遇差,积极性不高,标准化、现代化的连锁诊所更是凤毛麟角。这样的诊所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诊所呢?
李健华估计,如果把中国各级医院门诊收入的10%~20%拿出来,中国诊所的市场量将达到1.7万亿元。加上特需服务、社区服务,市场有望再翻1倍。据专家评估,到2020年,医疗卫生的市场量在8万亿元,再往后10年,可能会达到20万亿元。中国的诊所市场前景广阔,关键是如何发展。
医生诊所强调的是医生的价值。医生将在这个平台上实现人生价值。医生个人作为主体,他的价值才会得到提升。
诊所的创新模式
目前,有一批像张强、于莺这样的有理想、有勇气的医生干脆走出体制,根据市场的定价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和潜能,实现了自由执业的理想。但是自由执业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挑战,一个人的力量是很单薄的,于是张强医生组建了医生集团,用团队的力量抵御风险,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张强医生集团目前采用的是“医生-医院合作”的模式,张强医生集团负责品牌的建设、诊前咨询、手术门诊预约、门诊接待、医疗团队、专家团队、专科器械、术后随访。与医生集团合作的平台提供合法合规的门诊、手术室、麻醉、护理人员等。每名医生检查、治疗的费用有着完全透明的规定。通过这样的模式让医生的收入合理化,不需要用过度的医疗器材,可以完全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进行治疗。
邻家诊所目前主要运用的是PPP模式下的混合所有制诊所,他们要建设连锁化、标准化、现代化、家庭化、互联网化的社区医疗机构。李健华所在的诊所包括3种类型:一是全科便捷诊室,面积在20平方米~40平方米之间。二是康复护理驿站,100平方米~200平方米,病人可以在这里透析、输液、理疗。三是专科特色中心。“邻家医疗”这一模式的特点,概括起来是4个字:熟,新、便、全。“熟”是商业模式成熟,我们在国外已建立上万家连锁化诊所,运营管理驾轻就熟;“新”是指诊所的规划、设计、设备、流程、体验、地点、风貌、机制都是新的;“便”是最大的核心,即时间地点方便,挂号缴费方便、拿药、检查方便、远程会诊方便、互动照顾方便;“全”指的是“五脏俱全”。以全科为主,康复特色为辅,服务对象全。
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表示,丁香园可以借助移动医疗改变中国医疗行业的现状。他认为随访管理也是诊所的一个机会,因为这些工作公立医院做不到也做不好,而诊所是可以做好的。目前,其诊所信息化系统可以与微信高度打通,诊前可以通过微信预约、诊后可以通过微信管理。
诊所不是想开就能开
君和堂中医馆创始人潘学才表示,一些医生自己开诊所,创业很成功,干得非常棒,但并不意味着每位医生都可以去开诊所,或者都适合创业。更多医生其实只是需要一个好的工作平台。从体制内到体制外,要经历许多挫折和不安全感。尽管目前创业有很多问题,但是时代在变、趋势在变,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创立自己品牌的诊所。
于莺在创办个人诊所中遇到了许多障碍,第一道障碍是政策门槛,医疗机构的审批环节是个大问题。拒绝的第一个理由是不符合卫生区域行政规划;第二个理由是作为一家小诊所要有检验科、药剂科,要专门有一名检验师和一名药剂师。如果要上门服务,必须要先申请全科医生,再申请巡诊资质。理性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于莺最终放弃。最后,她跟美中宜和合作开了一个比较大的诊所,面积达2000平方米,可以做成一个小的一级医院。用她的话来讲,“没有办法,在北京当前政策下诊所不是想开就能开的,我觉得在二线、三线城市反而会好开一些”。
童维楠说,他们也遇到过于莺类似的问题。他当时去上海申请办诊所时,得到的回答是“没有规划”。可见现在医疗市场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最终医生集团选择了杭州,杭州的领导非常支持和欢迎。童维楠表示,如果能够出台医生自由执业法,医生在执业程序方面会更容易、更方便。医生要解放,政策需配套。需要管理,需要审核,但是如果在自由执业方面政府有更多的政策,相信会有更多的医生愿意迈开步子。
互联网的发展给医疗提供了新的动力,但是能否抓住这个机会,不是各商业团体说了算,还需要更多的制度支持。李天天说,“制度成本”抵消了资本、技术带来的利好。比如支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手机的支付率只有2.8%,没有医保,手机支付再方便患者也不会使用。若问医保部门为什么不支持手机支付,回答是“担心手机欺诈”。其他的像药品电商,也没“移动”起来,而且希望越来越渺茫。同样慢病管理也是缺少支付方支持。
这些制度方面充满着矛盾、模糊和空白。政策的矛盾:2015年出台关于促进大数据发展的行动纲要,要推动交通、医疗等政府数据的开放,但是最终这个纲要没有形成标准,也没有进一步说明。制度上的模糊:例如2009年规定互联网医疗不可以在网上做诊断和治疗,但许多公司实际在做网上诊断和治疗,政府既不叫停也不说允许,也许政府是等着有一天出事然后一刀切地禁止。但这样对创业公司不公平。制度空白:例如美国的HIPPA远程咨询公司,他的服务得到NCQA的认证,网上咨询什么问题不可以回答,哪些问题可以回答,怎么保证质量都有规范。但在我国国内没有类似的界限,经常出现医生越界的问题。
政策上有很多不配套甚至矛盾的地方,让创业者们无所适从,感觉风险很大。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胡苏云表示,现在政府和市场还是各行其是,没有形成合力。
更多瓶颈:人才、医保、风险
医疗这一行最大的资源要数人才。目前我国的优质的医疗和管理人才都在大医院里,体制和编制的问题阻碍了医生自由流动,仅仅靠多点执业,解决医生诊所、医生集团人才需求还是个问题。公立医院有政府投入、政策支持,还有种种无形的帮助和信任,公立医院管理者的管理思路与市场有一定的差异。所以,未来真正制约医院集团或诊所集团复制和扩张的瓶颈,在于管理人才。
至于医保,中国私立医院很难申请到医保。李健华表示,中国的医保覆盖水平非常低。医保对公立医院实行总额预付,医保付一部分医疗费用,超过部分要医院自己倒贴,所以私立医院还不如不申请医保定点医疗机构。
于莺也表示,他们已经与五六十家商业保险公司签约,但没打算申请成为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因为申请了医保就要按照政府定价来做,就失去了自主定价权。现在人们认识上还有一定误区,老百姓认为申请医保定点医疗机构就证明是被国家认证通过,这家医院就靠谱。这个观点未来会慢慢改变。
医生创业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医生走出体制,意味着之前的单位人“身份”的光环的淡去。不仅如此,还需要接受许多考验,比如他可能需要和一些诊所或者是医疗机构谈判,找合作。大部分医生专注于自己的治疗和科研,对这些不擅长的事情要重新学习和了解,包括一些行政管理、法律、财务、税务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医生来讲是非常困难或者是陌生的,是个很大的挑战。
私立诊所的医药分开和控费
于莺说,公立医院控费改革难以推进是因为跟医院的利益相违背。美中宜和主要治疗简单病,控费的意愿是有的。做到控费的方法很简单:对医生有严格的要求,医生做的检查是基础的,考验的是医生的临床基本功。另外,给医生比较合理的诊费,诊所的绩效考核跟医生的看病收入没有关系,医生也不需要在诊疗中“推销”自己。在这里他们更多考量的是客户的满意度,以及医生自身学习的能力。
李天天认为,控费要从机制上思考,他认为没有一款软件可以做到百分之百控费,只有机制才能让医药分开。否则软件做得再好,医生有各种各样的方式让患者脱离临床路径。与公立医院的思路相反,诊所首先要考虑的是品牌和可信度,这就要求自身建立一套机制,改变医药不分的状况。
医生需要懂得如何用药,但他们的价值在于服务而非“开药”。在美国行医多年的私人诊所外科医生李朝阳谈了自己对于医药关系的看法。李朝阳说,在美国,制药公司和医生之间是没有关系的,也没有回扣。以前医生出去开会,药企请吃饭是可以的,现在也不可以了。以前开会,医药公司可以送给医生一个咖啡杯、一支笔,上面有他们公司的名字,现在也是不可以的。美国政府有一个阳光法案,哪一天医药代表到我的办公室去了,花了多少钱,在网上都可以看到。
童维楠表示,张强医生集团的计费方式与公立医院完全不同,采用的是CPTcode标准,对所有的诊断、手术类型有收费标准,只收取医生服务费,一份给医生,一份寄到医院,护理费、检查费是分开的。我们按照国际标准透明收费,不需要以医补药,也不需要过度使用器材。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