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媒之争“事实”去哪了?
2015-10-14
502

导读:近日,一家省级报纸突然成为互联网上医生群体集中抨击的对象。一方为省级顶级媒体,一方为省级顶级医院,本来只是普通的医患矛盾,却升级为“医媒之争”,甚至扯上了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什么原因导致两个群体的“交火”?这件事情背后哪些值得我们反思?医生与媒体的关系究竟应该是什么样的?在这个媒体高度发达的时代,医生该如何应对媒体与记者?

“医媒交火”的导火索

原来,这家报纸刊登了一篇报道,说的是家住山西太原的“宋女士”突发急症,被120送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后,医院医生却因“床位已满”拒绝接收她,只好转院,之后记者采访也受阻。这篇对医院充满谴责之情的报道发出后,网上舆论很快对医院展开了潮水般的抨击。然而,这家医院的一位医生,却在事情发生三天后站了出来,还原了事情的真相:

首先,报道中提及的患者“宋女士”,其实是这家省级报纸的职工。可这些报道却只字未提;其次,当时医院确实床位已满,而且躺在这些床位上的,也都为患急症的病人,甚至连平车都没有,设备也都在用,可这些报道也只字未提;第三,医护人员是在综合考虑后,才决定给这名病人转院,而这其实才是对她负责,并且当时医护人员还在积极协调目标医院的床位和抢救设备,这些报道同样只字未提。

至此,大众明白这只是一篇有偏颇的报道,舆论转而开始抨击报社记者无良。但令人震惊的是,这家省级报纸方面并没有就医生提出的这些质疑给出解释,反而大笔一挥,写出了一篇名为《医生的谩骂与省委书记的整改》的稿子,宣称记者合理的舆论监督遭到了医生无理的谩骂,要求医院学习山西省委书记王儒林在面对央视的批评时所表现出的谦虚。

而医院的领导们则表示,虽然医院确实没有床位了,但护士与120和患者家属沟通的语言不恰当,沟通能力差,沟通方式简单,所以决定调离当班护士,并对科主任进行了诫勉谈话。院方还表示,他们尊重媒体监督,而且决不允许发表一切“不和谐的攻击性言论”。

“医媒之争”中“事实”去哪了?

像山西这件事,其实在我们的舆论场上并不罕见。过去数年,经常会看到一些媒体记者写出来的关于医患问题的报道,遭到医生方面的强烈抗议,而最终的事实也证明报道存在较大的偏差。

医患之间,本来是“谁也离不开谁”,起码应“相互尊重”,而“相互尊重”的前提是“尊重事实”。这起山西“医媒之争”,到底是“拒收患者”还是“床位已满”,批评与反批评都应多一些“实事求是”。

新闻媒体对政府和社会各行各业的监督作用被西方普遍称为“第四权力”。这说明媒体行使第四权力时责任重大,这也对新闻媒体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就是确保新闻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作为媒体,说医院“拒收患者”,要“用事实说话”。拒收患者,有两种情况,或是医院已无接收床位而不得不请患者另选其它医疗机构,或是有床位却就是不愿接收。作为新闻报道,应该报道清楚,有理有据。而山西这家省媒的报道显然带有了严重的倾向,这种倾向带着愤怒,又带着对自己职工家属的保护,很容易被理解为恶意新闻监督。舆论监督报道秉承的最重要原则就是客观公正,在第一篇报道中,记者缺少了对省医院医生的采访,这是很严重的漏洞,你监督别人,就必须给别人说话的机会。给了别人说话的机会,才能减少受众的误读,同时也是减少如今对报社自身的骂声。

同时,作为医务工作者,说“床位已满”,说“平车都没有”,你起码要告诉人家,你们共有多少张床位而在用的有多少张,又有多少台平车而在用的有多少台,也应该“用数据说话”,最好有在医的患者或家属来加以证明。

急诊的重要设施是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山西省人民医院的EICU有两间,设计容量是一共8张床,但是已经常年放着十五六张床,等于是长期在设计容量的两倍运行,而且楼道里也可以躺几个人。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到底容纳多少算满了呢?8个也算满,16个也算满,20个也算。在这样的情况下,急诊满不满的弹性解释权完全由医院掌握,这不得不说是类似事件频繁发生的重要因素。

同时,还有一点值得关注。这起事件中这家省级报纸曾在报道中提到,医护人员在起初看到病人被送抵医院后,曾表示“不是告诉你们床位已满吗?怎么还往这儿送!”。有其他医生分析说,这是因为120在送人前,通常会先和医院确认是否有床位,所以从报道中的这个细节来看,医院肯定是提前就告知120医院没床位了。那么,为何120最终还是送人来了这家医院?是120的问题还是病人一方不服从安排?或许这才是这起事件中引发矛盾的最主要问题。

医生与媒体的关系

当前,医生面对媒体的态度大多是反感、排斥、不信任,这里面有某些媒体对医疗纠纷片面报道所导致,但医媒之间本不应有积怨存在,携手共赢才是正道。作为医生,必须了解媒体、善用媒体,把记者当成朋友,尽量提供他们想要了解的情况,这对于为患者扩展服务外延、医改的顺利实施大有裨益。某医院医学研究生曾阜说,医生不应排斥媒体,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医生不要只关注媒体报道医疗行业里的负面事件。跟医生一样,媒体也会失误,存在报道过度的问题,但总体而言,媒体与医疗行业并无本质冲突,医生不要认为媒体是故意为难自己。

医生如何应对媒体?

医生面对媒体不妨试一下以下几点:

1、正视媒体,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向媒体表达事实真相。

因为目前各种消息渠道很多,一起案件发生了,公众都急于了解实情,如果正规渠道传递不通畅,那么各种非正规的小道消息将甚嚣尘上,以讹传讹,偏离事实真相。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严晓伟表示,医生总说媒体“不为自己说话”,这样的观点是不恰当的,一方面,媒体不是任何一个机构和行业的武器,不能因为媒体“不为自己说话”就否定媒体的作用;另一方面媒体“不为医生说话”,是由于医生很少注重在媒体前塑造积极正面的自身形象造成。因此,医生必须认识到,新闻报道是记者的日常工作,要学会面对他们,以积极的心态主动向媒体表达事实真相,而不能忽视或逃避采访。

2、控制情绪,沉着应对,如实反映与正面引导并不矛盾。

在特定的环境下容易紧张和失言,发出抱怨和牢骚,这是人之常情。当发生医患矛盾时,每个人的心都绷得紧紧的,但面对媒体采访时,医生应认识到记者针对的不是个人,而是此起事件。所以医生一定要有淡定的心态,对记者的提问三思而后答。

医生在面对媒体时,要如实反映现象和观念的实际情况。如实就是要求既不夸大也不缩小。针对一些专业问题,医生应该实事求是,还原事实真相。医生应该只叙述自己亲身经历和掌握的事实,而一些不确切的事实,不宜加以猜测和推断。

改变医媒关系 从己做起

一位古代哲学家说,要想改变世界,必须先改变自己。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转型期,各种矛盾丛生,医疗行业面临的复杂问题更是比比皆是。既然现实如此,医生就应该主动地去沟通和澄清事实,学会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胆怯、逃避,更不能抵触媒体。通过媒体,让社会大众认识到医生的谦和、严谨、认真、诚恳,认识到现有医学技术无法总是“手到病除”的现实问题。作为医生,如果不能正确解答自己的工作难度和困境,就无法得到大众的理解与支持。这样,世界就会一直保持着令你不愉快的现况。所以改变医媒关系,媒体和医生都需从自己做起。医生的优势在专业判断,媒体注重的则是道义和责任,各有各的操守。笔下也有人命关天,笔下更有毁誉忠奸。要想让媒体这支社会公器多一些公正,媒体要用“事实”说话就必须走近医生,避免“只听一面之词”。而医院的大门,也应向媒体敞开、向事实真相敞开。双方走到一起,坐在一起把“事实”沟通清楚,比互相指责、互相攻击甚至对簿公堂更有意义。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