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药效经济学对于普通民众和一般公众媒体比较陌生是可以被理解的。然而,罔顾事实把自己没看明白的医疗行为硬去和“看病贵”、“医生医德”扯上关系却是不能容忍的。近日,“四毛降压”神话“中国好大夫”事件让38岁的文新强医生火了。然而,追捧之后是否应该还医生一个公道?还医疗一个本真?
四毛钱的好药
西安市民刘女士的爱人王先生患高血压,一直吃着降压药,血压保持得也很不错。国庆期间,他们出游回来后,王先生的血压一直降不下去,吃降压药也不管用。10月7日晚11时,血压还是降不下去,家人都非常担心,刘女士就和孩子一起将爱人送到家附近的五二一医院。
“当时都晚上11点多了,我和孩子把我爱人送到医院急诊科。当时接诊的医生帮忙量了血压,低压106,高压已经160多了。当时医生问了情况,然后给我们开了12片白色小药片,每次吃半片。我去划账时,护士说一共四毛钱。我非常惊讶,怎么都没想到。现在药片还剩下8片,但是我爱人的血压已经降下来,也没有再反复。”刘女士介绍。
刘女士说,现在进一次医院动辄就是几百块上千块钱,她怎么都没想到,大医院还能开出几毛钱的药,“我挂号都花了5元钱,没想到买药才花了4毛钱,就是我从病历上没看清这药名叫什么。不过都说现在看病难、看病贵,我活了53岁,第一次碰到这样的好大夫,值得表扬。”
当事医生怎么说?
消息一经报道,可谓一片沸腾!很多人为医生叫好,转而开始痛骂那些开高价药方的“无良”医生。我们见怪不怪的“由小见大”又开始了,仿佛天下乌鸦一般黑,只要药费是“高价”,医生就是没有职业道德。其实这里有很多问题值得深究,比如什么算“高价”?有高就有低,比较的标准是什么?如果说治感冒花了近千元医药费算“高价”,那癌症治疗费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算不算“高价”?
而且,每每出现低价药方,开处方的医生总是获赞“良心医生”、“中国好医生”……无数美名纷至沓来。“好医生”的标准究竟是什么?王先生的血压降得很快,那么患者“见效快”就代表医生好?如果是慢性病,疗效不能立竿见影,就说明医生不好吗?
公众炸开了锅,不过这件事的当事人文新强医生非常冷静。文医生解释了自己开药的过程:询问患者病史,他说平时有高血压,吃着一种叫氨氯地平的药,维持得不错。十一旅游回来,在家测血压测了6、7次都觉得高。文医生考虑到他这次血压高是劳累引起的,就没有动他以前的治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加了12片氢氯噻嗪。
文医生说,自己当时主要是对症下药。把病诊断准确,治疗才能合适,并不是从价格来考虑,和价格无关。患者是劳累引起的,没有休息好,血压波动了,所以开了个短效药,见效比较快。再加上他吃着长效药,效果也不错,暂时的增高没必要再加个长期药。就好比衣服脏了洗一下就行,没必要换个新的。
文医生根本没想到正常地给患者看个病、开个药,会获得这么高的关注度。他的一席话道出了广大医生的心声:对医生来说,最主要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医疗决策,并非和药的价钱扯上多大关系。即便医生会考虑价格也并非目前媒体所热捧的“价格越便宜越好”,而是要根据更专业的药效经济学证据,有的病需要开贵的药,还是要用的。
事情被报道以后,有很多外地病人给文医生打电话。有个湖南的病人说想来找他看病,文医生说:“你们湖南这么大,肯定有很多三甲医院,有好多大夫,没有必要跑这么远。我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大夫,你想要这个药我把名字发给你。”事实上短效药也有副作用,降压药有6类,这个药是其中一种利尿降压药,长期吃会引起低钾,需要补钾或者吃保钾的药配合,而且很多病人不能吃这个药,比如高尿酸病人。
然而公众媒体的关注点似乎完全不在文医生的解释,只是一味地强调“四毛钱”、“良心医生”、“医生不创收”……
“对症下药”何必“拔高”?
需要纠正的是,“四毛钱药方”并不是把患者的高血压治好了,仅仅是临时协助进一步降血压。高血压作为慢性病,目前根本无法根治,需要长期服药。将血压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不存在“治好”“治愈”高血压。当时又是夜间急诊,对症暂时控制血压,是合理治疗范畴,是极为正常的医疗行为。
由于血压高被文医生“轻松地化解”,患者的确会觉得这个医生很“神”,兴奋之余,更是赞扬有加。这本在情理之中,无可厚非,毕竟没有必要苛求患者对疾病治疗的看法那么准确。然而,如果媒体就此炒作,扯出“良心医生”、“四毛钱治好病”、“医生医德”之类的感慨,则造成的社会影响就已经变了味!因而,非常有必要把“事实”弄清楚,还医生一个公道!
医生恪守职业道德,不借机开大处方、大检查,没有额外增加患者负担。这样的治疗方法符合医学常识,本不该被捧上神坛,媒体的炒作对医生无异于“捧杀”。将常规当作奇迹,不仅是缺乏专业知识的悲哀,更是罔顾事实,不负责任的表现。这股媒体炒作之风,并非个别现象,甚至连“央广新闻”这样的“国字”头的媒体也对此播出了相关评论。然而,在博人眼球的“新闻效果”之后,似乎没有人再来关心:“事实去哪儿了?”
在中国,小处方历来受媒体吹捧,之前也曾报道过一毛钱药方、八分钱药方、四分钱药方等等,药价都是低得令人难以置信,亦无一例外地成为舆论热点,引发无数人围观热议。这些报道给公众传递了错误的信息,似乎处方“便宜的,才是良心医生、好医生……”诸不知,医生处方是一个多因素的决策过程。疗效、安全性、顺应性、个体差异、价格、是否医保等等,都要考虑,十分复杂。单独一个价格,也不是越便宜越好,因为药效经济学评估早在多年以前就已经是很成熟学科了。
不负责任的评论严重扭曲就医观念
利尿剂固然便宜,但并非适合所有人。很多顽固性高血压患者还是需要服用价格更高一些的其他降压药,甚至联合用药才能控制好血压。而公众并不清楚这些,除了力挺媒体热捧的所谓“良心医生”,就是谴责其他医院医生开“大处方”。有网友说:“黑心医生太多,来一个好医生就不习惯了。”这可真是一棍子打死一片啊!你看,由于他无法分辨事实真相,在他看来,处方价格成了唯一的衡量标准,而开“四毛钱药方”的医生才够得上“好医生”。这就是舆论所产生的社会效果,可悲、可怕更是可气!
一位高血压专家对此表示担忧: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情况下,网友们的观念可以理解,但就怕这些观念影响到中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少患者因为听信‘降压药伤肾、吃了进口药就没法吃便宜药’等谣言,本来就对降压药物有些排斥,有的甚至因不能坚持吃药导致血压控制不佳引起并发症。这种新闻一出现,估计医生的工作会更难做。”
当医生考虑疗效,开出价格高一些的降压药时,很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强烈反应——“为什么你开的药这么贵?别人四毛钱就能降压。”其实,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每个人降压所选药物都可能不太一样。此外,还需考虑患者的经济承受能力,进口药有时可能效果好些,但价格会高一些,医生在综合考虑后有时也会根据患者自己经济承受能力提出建议,选择相应进口要或国产药。
医学有其自身的科学逻辑,外行的思维不宜对医疗行为发表专业评判,因为可能存在太多的不懂;但如果为了追求所谓“新闻效果”任性地拿自以为是的思维逻辑妄加评论医疗行为,将会给医生和社会带来极大的伤害,让医生蒙受不公,让公众找不到真相,让就诊观念发生扭曲!作为新闻人,在质疑医生“医德”的时候,也要看看自己这样的做法是否道德?
中国民众医学知识的科普本就十分缺乏,“四毛降压”的神话该降降温了!如果我们的媒体多把心思放到协助医生普及患者的就医知识上,收到的效果可能比现在更有意义。让民众对类似“四毛钱治好高血压”的新闻可以一笑置之,其实才是医生和媒体人真正的成功。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