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急救规范”让医院叫屈
2013-11-28
287

国家卫计委近日发布《需要紧急救治的急危重伤病标准及诊疗规范》,要求急救人员必须及时、有效地对符合标准的急危重伤病患者实施急救,不得因患者身份不明、无能力支付医疗费用等理由拒绝或拖延救治。此规范出台时,人们本应为之欢呼雀跃,但实际上恰恰相反,许多人反而为医院叫屈。这是为什么呢?

救死扶伤是医生的天职。面对危急病人或伤员,以最快的速度救人应该成为医生的本能反应,而不应有任何贻误救机的杂念。但实际情况未必都如此。在某些时候,在某些医院,交钱有时成为抢救的前提。一些身上没钱或者交不起钱的伤员病人常常遇到搁置急救的情况。类似的例子不时见诸媒体。在金钱与生命之间,一些医院优先选择金钱,不允许生命“插队”,令医院的天职受到严峻的考验。卫计委的“急救规范”的出台正是基于这一原因。

这一“规范”详细罗列了需要急救的症状,却没有触及医院“见危不救”的“病根”——如果伤病员真的付不起急救费用,谁来补偿医院的损失?

  

一些医院把钱看得比生命还重,不完全是医生的价值观倒错了,而是医院本身也要生存。如果医院只顾救人完全不顾收费,经常被拖欠医疗费用,那么总有一天,医院自己也要被抬到“急诊室”了。

  

这一问题涉及国家对医疗的投入。一份以2006~2009四年数据计算的世界各国医疗卫生总支出(占GDP百分比)的排名中,美国以16.2%排在首位,缅甸以2%垫底。在参加排名的183个国家中,中国以4.6%排在第145名。排在中国之前的,有许多亚非拉国家。2012年6月30日,英国《卫报》刊出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的类似百分比列表,美国以17.9%蝉联冠军,位于南太平洋的图瓦卢以17.5%获得亚军,法国占11.9%,阿根廷占8.1%,日本占9.5%,中国只占5.1%,排名还是靠近尾巴(2009年后,中国三年投入8000多亿支持医改)。

 

一方面是中国人口多,病人相对也多;另一方面是中国对医疗投入少,让医院要自己维持生计,使得医疗费用缺口大开,迫使医院要时时盯着收费室。我们医院的许多问题,包括医疗器械和药品的低价购进高价卖出、多开药开高价药等等,大都与医院缺钱有关。

  

除了急诊室问题之外,还有更多的危重病人因为缺钱而放弃治疗。每当有慈善人士为救治某个病人而四处筹集医疗费用时,我们在为他们感动之余,都会在心里默念国家的名字,疑惑经济总量已经跃升世界第二的国家,为什么在这个时候隐形?为什么还需要那些本来并不富裕的人捐出辛苦钱?

  

因此,卫计委的“急救规范”出台时,许多人为医院叫屈。他们认为,如果国家没有救助款,医院在不计成本无条件地抢救病人,出现亏损之后国家还管不管?要是还由医院承担,其结果必然是医疗管理者把问题转嫁给医院,医院最终还是把问题转嫁到病人身上。

  

若不解决医院的后顾之忧,这一“急救规范”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都称不上,只能算“头痛医脚,脚痛医头”了。

卫计委的“急救规范”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希望国家加大对医疗行业的投入,增加救助款,让医院不再背负“价值观倒错”的骂名!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