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无论是在网络世界里还是现实生活中,“自黑”、“调侃”风行,“神吐槽”、“神回复”总让人眼前一亮,成为一个个信息传播的关键节点,段子手越来越受欢迎。在日前举办的某峰会上,医疗圈内大咖说了许多有关医药的金句,反映出中国医疗界当前存在的种种问题。
一、某跨国药企中国总裁徐海瑛:医疗产业压力大 解决需多方资源匹配
“这么多的新科技、这么贵的研发、这么贵的药物,我们发展中国家、未富先老的发展中国家怎么来负担这么庞大的医疗卫生开支?有没有解决办法呢?我相信是有的。但这个方法不是一个简单的一句话能够给出的方法,需要非常多的因素的叠加,需要很多的有机结合。”
二、某医院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蔡强:美国人都好奇中国患者看病的逻辑
“今年5月份我去美国访问,美国的医生跟我描述了中国患者在国外看病的特点:第一、要主任医师,不要副主任医师。第二、要教授,不要副教授,更不要助理教授。第三、要年龄大的,不要年龄小的。第四、要白人,不要黑人,不要华人。第五、要男人,不要女人。”
看完这段话,不由使笔者想到了网友“葫芦科西瓜”概括的中国式的就医状况:
没病+没做检查=会不会看病,怎么可能没病!
有病+没做检查=不做检查就说有病,你才有病!
没病+做了检查=就是骗钱的!
有病+做了检查+确诊了=求求你救救我吧!
有病+检查+确诊+治愈=花一堆钱尽做无关的检查。
有病+检查+确诊+未治愈=医德败坏谋财害命,赔!
许多病人进医院前,一心想彻底治愈,彻底解决问题,不能做到这一点的医生就是“庸医”,就是不负责任。这样的思维逻辑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更可能成为医患纠纷的“导火索”。从哈尔滨医科大学杀死医学博士到温岭人民医院刺死五官科主任,都是因为病人“对治疗结果不满意”。姑且不从道德层面谴责此类“不满意就要杀人”的野蛮行径,这种“不满意”在医学角度上也同样不成立,至少不是理智之举。
对患者而言,应该接受医学和社会的局限性,认识到自己不具备专业知识,不应该盲目将“消费者是上帝”的心态带进医院。对医生而言,要强调的是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医患沟通能力,更要强调坚持专业,选择最优的治疗方案。应该有信心的是,恰当的治疗方案可能一时不为患者理解,但是以专业精神赢得的满意度,才最有含金量。
三、张强医生集团行政总监童维楠:医生考核看市场 上月报税十几万
在谈及加入医生集团的医生该由谁来考核时,童维楠表示:“张强医生集团对集团内医生的监督考核机制是靠市场来考核。如果技术好的医生、专家,口碑又好、服务又好,自然患者就多、收入就多。刚好我这几天在做工资单,张强医生这个月要付十几万的税。”
四、和睦家医疗副总裁胡春: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 说起容易做起难
“我们一直说以患者为中心,要提供一种服务。大家说起服务的时候,感觉上态度很好、保持微笑是不是就是服务很好?我们有一个国内儿科大夫来到和睦家。和睦家看每一个患者的时间大概是30分钟,这个大夫一直在公立体制里面,原来就是5分钟一个。到了和睦家之后,他也听到了很多的培训说以患者为中心,要提供很好的服务,但基本上不到10分钟患者就出去了,然后患者投诉说服务不好。科主任就找他谈话,跟他说要跟患者好好交流。大夫说我都说完了,实在没有办法再说了,再努力差不多十分钟左右患者也出去了。”
与国外相比,国内实施的患者满意度调查有一个很大的差别,就是医生的态度。以美国梅奥医学中心举例,那里的医生是年薪制,且金额十分可观,这就使得医生非常珍惜自己的工作。同时也意味着医生不需要依靠接诊例数、开药数量赚取更多薪酬。在此基础上,患者满意度评分是医生获得更多年薪的评价标准之一,这种放在桌面上的利益驱动就会让医生发自内心的想看好患者,更好地提供服务。相对而言,国内医生需要考虑的因素更多,同时在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其实很难实现以患者为中心。
上海中医药大学的何裕民教授曾坦言:“药不一定装在瓶子里,语言也是药。”言下之意是,医生对病人的教育,与手术、药物等重,在病人的正确心理预期的设定等问题上至关重要。
吴孟超、汤钊猷、钟南山、郎景和、胡大一、凌峰、何裕民等十一位院士、教授曾联名签署《促进临床医学人性化的十点倡议》。这十点倡议中,涉及病人心理安抚的占了三分之一,其中包括“关心病,更关心病人,认真践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尽力为病人提供心理、社会支持”等。医生要学会说“病”,说病不仅仅是解释病情,还包括帮助给病人指明下一步“路在何方”。
五、斯坦福大学医学院助理教授Robert Chang:在医疗服务上中国已经做的够好了
“我认为中国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考虑到中国庞大的人口规模以及医患比例来说,可以说中国是做得非常好的。如果把美国的医生都放在中国的话,如果全盘照搬美国的模式,也没有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
六、刘国恩教授:价值医疗,卖的开心,买的也开心
“我们都希望推进一个巨大的转型,就是支付医疗服务的基础应该从成本作为基础来决定支付多少,逐步、全面、系统、科学的转型或转移到价值作为基础上来。这样服务可以卖得更多、卖得更好,老百姓也买得开心、买得明白。因为你告诉他这个东西的价值是什么,不要告诉他做这个药花了多少科研费用、人工、材料费用、技术,所以你必须要付这个钱。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些是你的事,我需要的是用了之后价值是什么。所以双方都明白、开心,政府也高兴,这个是各个国家(特别是中国)要做的非常重要的制度转型。”
七、某律师事务所合伙人金朝:不懂医学的博士不是好律师
聊到美国去买(医疗)设备,或者买(医疗)技术也好,因为国内很多投资人不太熟悉技术,这方面一定要请很好的律师。这个律师不是政治学、经济出身的,必须本身就是一个生物学、医学的博士。
这些医药大咖的观点,您认同吗?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