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或将迎接“二孩”生育高峰?
2015-11-11
583

导读:全面放开二孩是国家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重大调整。放开之后医生们将面临哪些担忧和压力?出生率是否会大幅增长?高峰会在何时出现?中国“后计生时代”医生该如何未雨绸缪,智慧前行……

是否生二孩?

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真正想要二孩的人究竟会不会暴涨,形成短期的“婴儿潮”目前说法不一。网上有个与年龄相关的说法是:60后失落,70后兴奋,80后观望,90后不屑,00后维权。

据某医科大学妇院计划生育科副主任介绍,近期除了人工流产术外,五分之一的手术是来取环的,大多为准备生二胎的。“去年单独二孩政策出台以后,就陆续有人来取环准备生二孩。这次全面二孩政策出台后,昨天就来了三个人要求取环,年龄都在35岁以上,目的就是生二孩。”一位医生说。

某女士,39岁,是某医院医护人员,儿子已经上初中了。说到准备生二孩的原因,她坦言因为儿子上初中住校,每天夫妻俩忙完回到家就空荡荡的,突然感觉自己像“空巢老人”。

一项调查采访发现,大部分70后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受到影响最大的一族。随机调查中,100名70后的男性中有84人表示愿意生,而100名70后的女性中愿意的仅21人。而多数女性则纠结于生或不生的问题。一些70后女性坦言,生二孩对70后女性来说在生理上面临几乎是最后的机会,突然的全面放开令她们感到痛苦和纠结。

据人口学专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黄文政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全面二孩”每年带来的新增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估计中值为500万,生育高峰可能在2017年出现。

医生的压力与焦虑

当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引起全民讨论着“生不生”的问题之时,医院和医生们却担心着可能将要面临的压力!

产房数量能否应对?

“全面二孩放开后,医疗资源需求是最为迫切的。”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认为,各地经过前期规划布局,总体产房产床数量应对出生人口增加问题不大,但关键是优质资源不足,大多集中在城市三甲医院,产房的配置和老百姓的需求之间存在矛盾,“可以预见全面二孩落地后,大城市优质妇产资源产房紧张局面将进一步加剧”。

据北京市卫计委统计,截至今年9月底,北京单独二孩的申请人数已经超过5.3万人。此外,因为一些民俗的影响,很多避开“羊年”的人,也都争相加入生育大潮,想在“猴年”生个猴宝宝。目前,北京不少医院产科孕妇建档已经超负荷。

北京妇产医院则更是人满为患。记者走访时发现,产床的紧俏,还滋生了号贩子的市场。他们或是驻守在医院大门两侧,或是分散在去往医院的必经之路上,每当有路人从他们身边经过,就会低声问一句:“要号吗?”医院产科门诊的号,也几乎形成了“统一价”,普通门诊300元,如果需要挂副主任医师的号,则需再加100元。

床位压力能否让医院和医生平稳度过可能到来的2017“大生产”高峰,留给我们准备的时间似乎并不宽松!

2、儿科医生的“窘境”该怎么破?

随着全面二孩政策放开,据专家测算,“全面二孩”后新增年出生人口在300万~800万之间,中值为500万。每年多出来几百万儿童,健康问题都得交给儿科医生。

但据《2015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显示,从2010年起,新医改五年来,儿科医生的总数从10.5万下降到10万。尽管儿科“医生荒”的持续蔓延在医疗界早已是旧闻,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对儿科医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据国家统计局和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2012年中国14岁以下的儿童数量为2.2亿,儿科医师的数量为9.6万,平均每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师,不仅远低于每千名儿童拥有1.46位儿科医师的美国,更是与每千人2.06名医师的全国平均水平相去甚远。更可怕的是,0.43的数字可能将继续减少!

一边是家长抱怨,儿科爆满,排队四五个小时看病只有三分钟;另一边,儿科却因为风险高“不赚钱”,成为综合医院眼中的“烫手山芋”。“逃离儿科、远离儿科”成了很多临床医学生的选择。一边是新增的几百万儿童,一边是儿科医生的“窘境”,这该怎么破?

说到儿科医生的难和苦,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说:“压力大来自很多方面,比如孩子不会陈述自己的病情,我们医生比较依靠自己的临床经验,来仔细看、听、问、查体,真的像福尔摩斯。来自于家庭父母的压力,还有来自病情甄别的压力,病情变化快的压力等等构成了压力大。”和高强度的工作压力相比,赵琳得到的收入却相当微薄:“原来儿科收入很低很低,我当主任的时候,奖金不如外科的一个护士。前几年医院不太好的时候我们甚至不如开电梯的。”她对记者直言,如果再次选择的话,绝对不会干儿科。

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鲍医生也有同样的感受。在从事儿科工作的30多年,遇上儿童患病高发期,一个儿科医生常常要负责患者的监护治疗。别的科室主任每个星期需要查一次房,鲍娟却每天都要查一次房,查房过程中还需要向患儿家属反复讲述病情。在儿科,每个患者入住时,哪位医生接诊就要对患者负责到底。如果遇到患者病情突然加重的情况,无论医生是否休息都要第一时间以最快的速度赶到医院。

压力大、收入少,付出收获不成正比,是不少儿科医生转行的重要原因。此外,儿科不容易出学术成果也影响大家的积极性。儿科多为常见病,相比其他科室,在学术上做出成果的几率要小,这也是影响因素之一。之前提出的“降分”录取儿科医生可能在短期内能增加儿科医生供应量,但长远看不一定是最好方式。这有可能让患者产生儿科是劣等医生的印象,陷入恶性循环。

儿童,是我们国家的希望,健康问题是儿童的首要问题,在全面放开二孩的大背景下,面对儿科医生的“窘境”,是否真的到了医改看准市场需求而“发力”的最好时机?只有对儿科医生的激励政策切实到位,让现有儿科医生安心工作,同时也吸引更多专业人才做儿科医生,才是正确的解决之道。

3、产科医生也焦虑

不仅是儿科,在“全面放开二孩”后感受到巨大压力的还有产科。

据一位中西医结合妇科主任介绍,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刚宣布的5个工作日,妇产科门诊量增2至3成不少为了备孕二孩过来看病、调养身体的女性。而且,往往是清一色的“70后”,年龄均集中在35到46岁之间。这位主任表示:“她们如果怀孕,均是实打实的高龄产妇,已经错过了最佳的生育年龄,危险性很大,但是,她们反而最迫切地想生,有一种赶‘末班车’的心态。”

根据生育意愿调查,大部分70后是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受到影响最大的一族。这部分人群都是35岁以上的高龄产妇,无论是并发症还是难产风险都更高。对产科医生来说,他们将面临更多的“疑难病例”。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副主任医师张羽说,女性到40岁,即便身体一切正常,受孕几率已不到百分之十。目前,70后群体中最年轻的妇女也已36岁,她们怀孕同时出现糖尿病及妊娠糖尿病、孩子早产或宫内死亡等风险也较高。

提高出生率并非易事

在我国实行“单独二孩”政策后,官方曾预计受该政策影响,我国大概每年增加200万人左右。然而,在全国启动政策平均满一年时,全国申请数量仅有105.4万,新增出生人数会远低于105.4万。而这远低于官方此前的预期。

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陈友华认为,“单独二孩是一个很好的实验,证明了百姓的生育积极性不高。因此,即使实施全面二孩以后,人口的增长也绝不会失控。”他认为,政策实施带来的新增人口每年不会超过600万,而中国的出生人口总量不会超过2400万。

人口专家、福建省统计局普查中心副主任姚美雄也认为,放开“二孩”不会造成出生率的猛增和人口数量的剧烈反弹,是因为社会转型对生育起较大制约影响。从农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生育率下降是个必然趋势。

“政策的推动对普通公众生二孩的影响其实有限,尤其是在大城市。”一位国内顶级外资妇产医院的负责人表示,“大多数生育二孩的家庭经济基础都比较好,而这些人如果之前有生二孩的想法也早已通过出国生育等方式完成了这个愿望,所以政策对他们的改变并不大。”可以看得到的例子是,在娱乐圈,包括近期受《爸爸去哪儿》影响而走红的胡军、王宝强都通过这样的方式完成了“二孩计划”,小明星“康康”出生于中国香港,“娜娜”则出生于美国,而在圈内知名的孙俪邓超夫妇则通过“加入港籍”来使“二孩宝宝”免交了在当时高达上千万元的罚款。

其实,中国的生育率早已处于世界最低之列。根据中国的性别比和女性存活率,每对夫妻需要生育至少2.2个孩子才能维持人口的可持续繁衍。而与此同时,从2014至2024年,中国23至28岁的生育旺盛期女性数量将从7387万降至4116万。

由此可见,人口政策的调节作用是个漫长的过程,有专家估计,二孩全面放开政策效果预计最快也要在2026年显现。

谈到医疗资源问题,陈友华教授称,我国曾经有年新增人口超过2900多万人的历史。全面放开二孩后,每年也就多出生几百万新生儿,并不会导致医院紧张和学校的紧张。当下出现的幼儿园不足、产房不足等现象,是资源配置不合理,比如大家都挤到一线大城市了。

人口专家、国务院参事马力也称,如今不只是北上广,各省的医院都在积极采取措施承接即将出现的生育小高峰,很多地方都在积极准备床位和多种资源等措施。

事实上,比起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可能给医生带来的压力,到是更应该尽快解决儿科医生和产科医生长期不足的严峻现实。关键还要出台激励政策,提高待遇。这才是留住医学人才的关键之一。医生在绩效考核上应制定更加具有引导性的激励政策,而不应过分依据业务收入。儿科诊疗风险和成本高,最好能逐步提高儿科医生的相关诊疗收费,包括诊金、检查费等。在国外,儿科、急诊等诊查费要高于成人普通门诊费,因为儿科的诊查成本是要高于成人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儿科医生的积极性。

随着政策的推行,整个公共政策都要跟着变化。此前,经过这么多年的计划生育,社会已经形成一种“少生优生”的社会公共政策。如今,二孩放开后,如何营造相对宽松的社会经济环境,还需要医改抓住时机多方面做好准备。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