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六年来,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每年增加都超过20%。目前,在医保基金日益吃紧、财政补贴无法大规模提升的现状下,控制医疗费用支出成为政策的首要选择。有人认为,让医生自由执业不仅可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还可以推动优质资源下沉进而带动费用的控制,真的这样吗?
医生自由执业有助于控费?
以药养医导致医疗费用快速上涨已经成为共识。以药养医制度无法真正有效的去控制医生的医疗行为,从而出现了大处方,大检查,还出现医生收红包,收回扣的现象。自由执业需要有良好的全国性或者至少是区域性的医疗服务支付标准和规范,这才能让医生能根据标准来确定价格。目前主要依靠医保来发展的模式有着一整套的定价体系,但这套体系确定的医疗服务价格过低,会制约医生只能回到通过产品来盈利的老路,这还是回到了当前公立大医院急需摆脱的路子,整体上不仅无法解决目前的控费问题,反而可能会进一步加重。这是因为目前的医疗监管体系并不完善,无法有效去监管医疗行为中的问题。
医生自由执业有助于优质资源下沉?
目前医疗资源配置严重失衡,优秀医生绝大多数集中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大病小病,患者都奔着大城市的大医院去是导致医疗费用上涨的另一个主要原因。
有人认为,自由执业能使医生流动到基层去进而带动费用的控制。恐怕这一想法过于乐观。
首先,现有医疗服务体系制约医生自由执业。目前的患者看病是“只认庙而不认和尚”。现实中曾有低级别的大医院医生进行多点执业遇冷的情况发生,其在大医院很受用户欢迎,但到了多点执业的地方却门可罗雀。在这种情况下发展多点执业只可能让那些高职称的少数专家发挥作用,大量中低年资的医生还是无法受到市场的认可获得业务的发展,更不要说让他们自己出来自由执业。
其次,自由执业还是无法解决合格医生匮乏的问题。当前,主要是基层缺乏合格医生,但每年大量优质的医学院毕业生宁愿转行也不愿意到基层工作。由于基层主要依靠诊费,而医保制度限制了诊费的提高,这导致医生收入始终无法得到提升,也限制了其对合格医生的吸引。
最后,医生的个人价值追求也限制了自由执业的展开。中国的医疗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观念是优秀的医生都在三甲,只有学习成绩差的才去基层。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医生首先自身就排斥去基层,更不要说去基层还得不到体面的收入和尊重。
因此,从总体上来看,医生自由执业并不是控制医疗费用上涨的“牛鼻子”。如何有效的平衡医改中的其他因素,逐步推进各类措施的有效落地,对整个医改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