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医生过劳成为常态
2015-12-09
435

近日,《The Lancet》发表了一项纳入约60万名受试者的大型研究证实,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相比,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与卒中风险升高33%相关,与冠心病风险升高13%相关。许多医生工作每周不仅超过55小时,而且紧张、压力大。一些医生正直年轻有为之时,竞撒手人寰悄然离世。医生“过劳”现象有多严重?是否普遍“过劳”?解决医生“过劳”国外医院哪些措施或可借鉴?

愿天堂里没有劳累

“过劳死”已经成为中国医疗界的一个沉重话题,人们常常会读到令人心酸的新闻:

11月30日,泰山医学院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蔡国栋有四台手术要做,但做完第三台就感觉胸口不舒服,到隔壁手术室连上心电监护,提示左室主干阻塞,大面积心肌梗死,室颤。抢救两个小时还是走了,年仅42岁。而今年已经有太多的医生因过劳而终止生命。

今年1月11日,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脊柱外科主任医师鲁凯伍突发脑出血,抢救无效离世,年仅47岁。

3月2日下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精神科闫润栀医生猝死,年仅28岁,去世当天凌晨还抢救了一名病人。

3月4日凌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一名刚工作三年的规培轮转女医生蓉英,在麻醉科值夜班后猝死,年仅26岁。

4月12日,北京友谊医院心外科副主任医师李大连教授猝死,年仅48岁。

4月14日凌晨,福州市一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康强因脑溢血抢救无效去世,年仅53岁。

6月29日,广州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李晶因心脏破裂抢救无效死亡,年仅43岁。离世前一天,他刚值班24小时。端午节3天假期中的21、22日,李晶连续上班两天。

7月8日,中日医院ICU住院医师宋韩明在工作病区被发现呼吸心跳停止,经6个多小时抢救无效去世,年仅31岁。

……

一个个年轻的生命就这样一次次陨落于世间。愿天堂没有劳累,愿天堂没有病痛,愿这些医生一路走好!

医生“过劳”现象有多严重?

常常听到患者们这样抱怨,“在医院挂号排队等了大半天,好不容易看到医生,说了两三句话就出来了”。但其实,即使是每个患者3分钟,大部分医生已经是在超负荷运转。2015年5月27日发布的《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对2009年、2011年及2014年三次医生执业状况调研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让大家近距离了解了中国执业医生的生存现状。

在2014年调研中,52.72%的医师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32.69%的医师在60小时以上。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在40~60小时之间的医师中,25~35岁的医师占47.56%,36~45岁的医师占34.66%,46~60岁的医师占17.70%。

医院的级别越高,加班的情况越是严重。在参与调查的三级医院医生中,91.81%的医生需要加班工作;二级医院医生中,79.38%的医生需要加班工作;一级医院医生中66.67%的医生需要加班工作。

大家平时工作也很忙,但可以在年假的时候好好休息充充电。但调查显示,仅17.85%的医生可以按规定休完年假,而39.98%的医生基本不能休年假;23.96%的医生所在的医疗机构从来没有组织业余活动,65.35%的医生所在的医疗机构虽然有组织业余活动,但也非常少;由于超时工作,47.5%的医生很少有时间参加业务学习和技能培训,这无疑会影响医生的执业素养。超时工作、不休假、没有业余活动……这才是大部分医生的真实生活。

医生“过劳”于医患均无益

医生猝死事件频发,《中国医师执业状况白皮书》中2014年的调研显示,7.26%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很好,22.8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好,55.32%的医师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一般,14.56%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身体状况差。日前,《The Lancet》发表的一项纳入约60万名受试者的大型研究证实,与每周工作35~40小时相比,每周工作55小时以上与卒中风险升高33%相关,与冠心病风险升高13%相关。

另据香港中文大学研究发现,香港公立医院医生平均每周工作61小时,而在每周工作逾65小时的医生中,有高达14%的人表示于过去一年内曾于诊治病人或手术中“打瞌睡”,而这班医生发生医疗失误的比率亦较每周工作少于50小时的医生大幅增加66%。

医生为何会普遍“过劳”?

医生普遍“过劳”的根源在于我国医生数量偏少。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世界卫生统计2011》显示,2000年至2010年每万人拥有的医生人数,欧洲各国几乎都是在30人至49人之间,古巴每万人拥有的医生人数最多,达到64人;而我国,每万人拥有的医生人数,只有14.6人,排在全球194个国家的第64位。更糟糕的是,我国的医疗资源配置极不均衡,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猝然倒下多发生在大医院,也就不足为怪。

医生总量不足,加上优质医疗资源集中于大城市的大医院,带来恶性循环。三甲医院过量的就诊任务,影响医患沟通的效率,误解和纠纷更容易产生。医患纠纷产生后,医生面临脑力和体力的双重压力。

大医院的医生忙死,小医院、诊所的医生闲得为生存而发慌,导致在职医生的流失率居高不下。在大医院医生普遍“过劳”的情况下,医科毕业生想进大医院难于上青天,进中小医院又没有“前途”,于是大量人才在后备的过程中就流失了。待遇低、医疗环境不安全,反过来又影响了医科生的生源,有调查显示,高达94.56%的医生表示不会让子女学医。

目前相关改革措施正在推进,如允许医生多点执业让医生从业更加灵活,多地试点“分级诊疗”也可能会改变目前“小医院门可罗雀,大医院拥挤不堪”的状况。然而,不对公立医院体制进行深化改革,医疗资源的均衡就会遥遥无期,“医生多点执业”“分级诊疗”可能也就只是“形式大于内容”。

医生过劳 各国各地区如何应对?

根据德国劳工法规定,如果医生带病工作,医院不采取任何保护措施,院方将被至少罚款2.5万欧元(约合人民币17万元),情节严重者,医院负责人甚至会判处1年以上有期徒刑。平时,医生还必须休满约150天的各种假期。

今年6月,台当局“立法院”通过“劳工安全卫生法”部分条文,增订“防过劳条款”。这一条款旨在保障劳工权益,规范轮班、夜间工作或长时间工作等情形;适用范围从现行670万人扩大到所有行业,共1067万人。

面对每天忙碌到疯的急诊医生,美国斯坦福大学医院率先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贴心行动,即“时间银行”项目。根据“时间银行”的理念,医生平时培训新人、在职务委员会兼职、临时替班或出急诊等额外的工作时间可以“存”起来,转换成积分,可以在需要时,用积分“兑换”医院免费提供的工作或家庭相关的服务,如送餐、家政服务、照看孩子和老人、写拨款申请、取干洗衣服等。项目推行以来,医院医生的工作满意度、工作和生活平衡状况都得到大幅改善。此外,该院申请的科研项目也有大幅增加。

医生的健康,不仅关系着医生本人及家庭,更关系着所有人的健康与幸福。呼吁全社会多给予医生理解、尊重、合作与关心。另外,需要更加深入、坚决地推进医疗卫生体制的全面改革,对医生过劳的情况对症下药,归还医生被剥夺的休息时间。否则,“医者不自医”的时代怎能终结?医生猝然倒下的悲剧又怎会不重演?另外,医生自己要学会倒掉心里的负担,学会“上善若水”的智慧,懂得洒脱,让生命真正悠然。只有好的身心,才会有好的未来,才会做好工作,才会拯救更多的患者,否则一切都是浮云!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