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调查显示,77.8%的医生每天工作时间在12小时左右,20%的医生达到15~18个小时,49.2%的医生每周至少两个夜班,所有医生都有连续工作24小时以上的经历,80%的医生在工作时间所摄入的水不超过一杯,83%的医生不能按点吃饭。身体不是铁打的,应如何给医生减负?减负又会触到哪些“老问题”?医生不健康,患者该咋办?
应如何给医生减负?
有关专家出了不少为医生减负的好主意:把医生体检作为医院考核指标,体检不达标的单位,应对领导进行问责;严格落实每天8小时工作制;医疗机构不应鼓励医生带病坚持工作,严格控制医务人员连续工作时间,强制执行带薪休假制度;简化病历书写,把医生从繁重的医疗文书书写中解脱出来等。可是,主意好兑现难,面对眼下你争我夺的医疗市场,有几家医院能够做得到?即便做到了,还有一些“隐性之负”也需要减。
何谓“隐性之负”?有的骨折病人却要接受全身检查;一份单纯的化验却有几十项检测内容;有的心梗病人被放进七八个支架。有专家说,支架放3个以上就失去临床意义,放这么多纯粹变成卖支架。这种过度医疗让医院赚到了钱,医生得到了一份奖金,同样医生的精力和体力也会付出更多。利益驱动下的这种“隐性之负”还有很多,减起来会很难。看来,让医务人员不再处于复杂的利益关系中,还医者仁术的本来面目,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减负又会触到哪些“老问题”?
比如医疗资源不均衡,分级诊疗推广难,造成大医院人满为患,医生只能在人海里“扑腾”。还有,医院精打细算,制定了严格的工作任务和创收指标,医生完不成,不仅奖金少,评职晋级也会受影响,不干不行,强干伤身。
为医生减负事关患者安全
毫无疑问,医务人员的个体因素可能导致医疗差错的发生。美国学者Frederick Southwick提出,在这些个体因素中,排在首位的是疲倦,其余依次是情绪压力和承担医疗之外的多重任务。
但在我国,医生超负荷工作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医务人员积劳成疾,甚至因过劳导致猝死的现象屡有发生时,像“医生手术32个小时累瘫,刷新纪录”这样的新闻,却还在被作为正面典型加以宣传报道,足见医疗机构安全意识仍然淡薄。如果不能保障医生安全,那么保障患者安全也将成为一句空话。
据了解,新版患者安全目标提出建立医务人员劳动强度评估制度,关注工作负荷对患者安全的影响。其具体内容包括:医疗机构有责任和义务为医务人员提供安全、无疲劳的工作环境;评估和制定组织内部合理的工作量,依据相关法律及医疗制度明确规定每天、每周最长工作时限;从系统、组织及个人层面充分认识疲劳的危害,提供预防疲劳的最佳实践指南,涉及体力劳动操作时,指导员工按体力操作安全指南工作;进行组织内部风险评估,特别是开展重大、耗时、技术性强的医疗技术时,充分考虑医务人员体力和技术因素,制订安全可行的实施方案;充分利用质控工具和现代技术优化流程,减轻工作人员工作负荷,确保诊疗质量。
大家都明白,患者的疾病可以交给医生治疗,那么医生病了又该交给谁呢?如果医生自己没有了健康,怎么去保护大众的健康?于人于己,医生们都应珍重!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