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新医改收效甚微 原因是开错“处方”
2015-12-25
498

2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在京发布《社会蓝皮书:2016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报告认为,新医改须重开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两张“处方”,以尽快突破“看病难”、“看病贵”的困境。

“根据社科院今年做的社会问题调查,51.4%的被调查者认为存在着‘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是当前中国最大的社会问题,排在第一位。”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所长陈光金说。他认为,医改仍没找到药方,原因是实施新医改到现在这个问题仍然特别突出显著。

蓝皮书称,2009年,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体制改革。2015年是改革的第七年,同时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尽管新医改启动于“十二五”规划之前,但是2011~2015年是医改关键的五年,目前的形势既为“十三五”规划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挑战。

我国新医改启动以来,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比较大的进展依次是:医疗保障实现人口的全覆盖、建立了基本公共卫生制度、从基层医疗机构开始推行基本药物制度、建立大病医疗保险以及公立医院综合改革。2015年新医改的政策进展既包括整体的推进,也包括对重点领域的强调,体现在”分级诊疗”与突破药品价格改革等方面。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房莉杰介绍,从整体上看,2015年的医改在上述各个方面都有所推进。但房莉杰同时表示,上述几个方面的改革基本上都是延续之前的改革路径,既有增加政府投入的增量改革,同时也有对已有改革措施的完善,但是并没有本质上的创新,或者说上述领域的制度框架已经基本定型,并无太多制度创新的余地。

研究发现,新医改以来,随着服务需求的释放,越来越多的患者涌向了级别更高的医疗机构,新医改希望实现的“强基层”、“首诊在基层”、“双向转诊”并没有实现,现实情况反而是反向发展。尽管“分级诊疗”在2013年得到突出强调,但是从2014年和2015年上半年服务提供情况看,前几年的趋势并未发生好转。而且越是级别高的医院,医师的日均服务负担越重,大医院仍然人满为患,“看病难”问题并未有效缓解。

房莉杰认为,从2009年到2015年的改革效果看,新医改收效甚微。“看病难”与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以及“看病贵”与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成为新医改的两个基础困境,并且新医改在缓解“看病贵”和“看病难”的两项改革思路上,均开错了基本“处方”。

房莉杰分析说,“看病贵”问题主要是由政府筹资不足以及现有公立医疗机构的“以药养医”机制造成的;“看病难”问题主要是因为优质的医疗资源主要集中于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不仅能力较弱,不能满足医疗需要,而且不同等级的医疗机构都过分重视医疗,同质化严重,重点人群的健康管理需求无法满足。

蓝皮书称,展望“十三五”规划,尽管全科医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全科医生制度建设和“分级诊疗”得到重视、药品价格改革有所突破、对于药品流通相关的反腐制裁更为严格,但从根本上看,“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两张“处方”仍有待重开。否则,按照医改过去五年的数据趋势,这将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改革。

医改真心是个长“热”不衰的话题。从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到基本药物制度出台,再到2014年大病保险、分级诊疗等一系列政策的不断深化突破,最近十余年间,中国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提交了一份医改世界性难题的中国答卷,在回顾进展、细读数据时,人们看到了可喜的进步,也看到了来自群众的期盼。这些期盼,恰恰是医改进入深水区后,需要啃掉的“硬骨头”。面对医改这个“世界性难题”,在“十三五”期间制定更为合理的政策,从而给出一份更对症下药的“中国处方”尤为关键。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