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提出新的实现路径 专家称2017年将取得突破
2016-12-27
414

日前,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发布的《社会蓝皮书:2017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为医改提出了新的实现路径,即“(控制药品费用+提高服务价格+医保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分级诊疗=医改目标的实现”。专家预测,2017年,整体的联动改革将有望取得实质性突破。

蓝皮书内单独设置《2016年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篇章,分析了2015年的医改效果,同时也回顾了“十二五”以来的变化趋势,解读2016年的政策进展,以及近至2020年的“十三五”规划、远至2030年的“健康中国”规划,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予以分析。

该报告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院研究所副研究员房莉杰撰写,她在发布会发言时指出,该报告主要关注了三个问题:一是“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缓解(2015年数据);二是2016年有哪些政策进展;三是未来几年的改革发展方向是什么。

蓝皮书指出,2016年末,新医改翻开了一个新的篇章。在经历了七年的地方实践之后,在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分叉路口,新医改选择了前者。以福建省三明市等地的创新经验为基础,医改的路径更为明确,中央领导层也呈现前所未有的改革决心。

与其他大多数领域一样,中国的医改之路注定是一条绝无仅有的“中国特色”的道路。针对中国新医改争论的核心——“行政化”与“市场化”问题,我们其实应该这样理解:之所以会出现“看病贵”、“看病难”,进而启动全面的新医改,并不是因为医疗领域的市场化,而是市场经济环境与计划经济时期延续下来的行政管控的制度惯性扭曲了医疗机构和药品企业的行为,是一种“行政化+商品化”的畸形发展。尽管目前评价医改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方向孰优孰劣尚为时过早,但是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不可避免地既要认可医疗服务的公共产品和准公共产品属性,又要面对市场化的外部环境。也就是说,未来更有可能是以某个方向为主的,政府主导与市场主导的结合,或者说,在医疗体系的不同领域,需要视医疗服务的具体特征,采取不同的资源分配方式。

2015年《社会蓝皮书》曾提出:“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两张最基本的“处方”仍有待“重开”。从2016年改革进展看,“腾空间、调结构、保衔接”和“三医联动”的结合已经给“看病贵”问题开出了更明确的“处方”,这会改变基药制度等相关制度改革“互不相关”的碎片化状况,有望取得实质性改革效果。然而“基层医疗机构”改革的路径应该更加明晰。总而言之,“(控制药品费用+提高服务价格+医保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分级诊疗=医改目标的实现”,这个“四则混合运算式”是成立的,无论走哪条道路,“三医联动”是毋庸置疑的。在新的阶段,明确的制度设计将代替原来的各地“试水”,整体的联动改革将代替碎片化的改革,而且将以前所未有的政治推动力推进。

报告乐观地预计,2017年,明确的制度设计将代替原来的各地“试水”,整体的联动改革将代替碎片化的改革,而且将以前所未有的推动力向前推进。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