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招生并非“儿医荒”的救世之策
2016-02-04
433

日本作家江本胜著有《水知道答案》一书。这本书通过水结晶告诉大家爱与感恩的力量。爱与关注可以成就一件事物,让它变得美好;反之,漠视与恶意也能摧毁一件事物,让它消失殆尽。失去健康、廉价药消失……万事万物都遵循这个道理。如今,儿科行业不振,医生锐减,难道不是国家和社会对儿科医生的关注太少而造成的吗?

在我国,“儿科医生荒”是不争的事实。《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000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与全国平均每千人配备2.06名医师水平相比相去甚远。另外,根据中国医师协会的统计,目前我国儿科医生缺口高达20万人。儿科资源的紧张,不仅表现在“医生荒”,还存在着“护士荒”和“资金荒”。

诚然,儿科医生的工作风险和责任比较重,压力比较大。“医生荒”更是导致现有的医生不得不“分身”多岗——工时延长,休假被迫取消,儿科医生的流失在所难免。但是门诊量每年都在成千上万地增长,而儿科医生的数量十年才增加了5000名,这个数字真是令人吃惊。

不少人将日益凸显的“儿科医生荒”归咎于1999年起国内儿科专业的停招。此前国内只有几所医学院校本科设有儿科专业,绝大多数医学院都是到研究生阶段才细分儿科专业。而在1998年,教育部为拓宽专业面,决定自1999年起停招儿科本科专业。

“停招论”听起来似乎挺有道理,实则牵强。不仅儿科,目前国内任何一个医学院也都没有单设内科、外科、眼科、皮肤科等专业,但近几年这些医科的发展并没有出现如儿科这样艰难的处境。这足以说明停招并不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儿科医生荒”,人才接续不畅只是表面原因,也不是因为儿科苦、难、累。儿科医生哪个国家都有,也都有很高的招生门槛,工作内容也比较繁琐、复杂。但不同的是,国外许多国家儿科医生能得到尊重,收入也很可观。相比之下,我国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而收入只占非儿科医生的46%。此外,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晋升困难也是个客观问题。

因此,试图通过恢复儿科专业招生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儿科资源紧张的状况。儿科医生动辄十年以上的超长培养周期,不仅“远水解不了近渴”,在“开源”上无法着力,而且在“节流”,即减少儿科医护人员流失方面,也不会产生多大效果。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专家说,儿科医生短缺是十年前的问题。如今,二孩放开,大家才发现儿科医生的价值所在。我们曾经遗忘了儿科医生,换来的是当下儿医短缺的“自食其果”。这么多年来,医改居然没有发现并重视这个问题,是不是有点可悲?与其说医改者没有注意到儿科医生,不如说医改压根儿就没有关注过医生,不知道医疗人力资源的成本,也不知道医护人员的需求。

亡羊补牢,未为晚矣。破解儿科医生荒,需要给儿科医生更多关注,更多政策上的倾斜,根本之策还是要改革薪酬体系,通过提高现有儿科医护人员的待遇,提高儿科职业的吸引力,从而吸引更多人才选择儿科临床工作,并稳住目前仍坚持儿科工作的人员不流失,达到“开源节流”之功效。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还应在精神奖励、智力支持等方面多投入多扶持,比如提供更多学习培训、职称晋升的机会等。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