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医疗技术突飞猛进,精准医学、电子可穿戴技术、互联网、线上线下……让许多医生应接不暇。这到底是好还是坏呢?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发文《高科技时代,仍然不能丢了基本功》,寄语年轻外科医生:现在的年轻医生们赶上了好时代,是幸运的。但是要想当好一名外科医生,仍然不能丢了基本功。
顾晋在文章指出,作为一个高年资的外科医生,当看到了新技术给外科发展带来的巨大变化时为之欣喜;但同时让他也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很多外科医生在这些变化中失去了所应有的淡定和矜持。很多外科医生的理性思考和缜密判断受到了瞬息万变的世界的干扰,传统的外科技术正在接受信息时代的挑战。年轻的外科医生开始怀疑传统的“望触叩听”,而更热衷于可穿戴设备和高新技术。他们跃跃欲试,想一步到位,而不怎么在意物理诊断,也不再关心“问题为中心”。甚至,他们不屑于病历书写,也无心于“腰大肌试验”了。但是,要想当好一名外科医生,真的需要静下心来,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扎扎实实练好手上功夫。
顾晋指出,要想当一名好的外科医生,“感觉”是很重要的。对切口的选择,对肿瘤的触摸,对可能有的血管部位的判断,对组织缝合的深度和广度的预估,对手术游离范围的确定,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医生的“感觉”。有人说:“老大夫,现在我们不用手感觉了,因为我们在用腔镜做手术!”尽管如此,仍要提醒年轻医生们,没有扎实的外科基础和良好的外科“感觉”,即便是再高精尖的设备,也未必能让我们完成漂亮的手术。外科医生是一个苦练的职业,需要踏踏实实,需要兢兢业业,手术的感觉和经验都是一次次历练出来的。
现在的外科医生如果你不做微创,都不好意思和同行打招呼。随着微创手术的普及,年轻医生更是热衷于此。但顾晋指出,微创手术不是谁都能做的,而是需要有一定的外科基础。放眼已经在微创领域小有成就的医生,哪个是没有经过外科开腹手术的训练?哪个没有用血管钳、钳夹止过血?哪个一开始就可以用器械识别组织中的血管?哪个从来就是用器械完成了组织的打结?
吴孟超院士曾强调,一名外科大夫的成长,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成长曲线,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专业书籍必然需要仔细研读,关于人体解剖、手术操作步骤,一定要做到了然于心;另一方面,要不断进行实践,一开始在台下多练习手术基本操作,诸如打结、切开、缝合,然后跟着老师上台拉钩时要勤于观察和思考,之后当自己独立主刀的时候就要胆大心细,该出手时就出手。
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年轻一代在许多方面已经超过了他们的老师。但目前对新技术的严重依赖趋势正对外科医生,尤其是年轻的外科医生,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有些人陷入了选择“舞刀”还是“弄剑”的泥潭:有些人忽视了对于提高自身手术技能的要求;有些人丧失了对手术本身的思考和自我提升能力。切开、止血、结扎、缝合、分离、暴露,这些最基础的手术操作正逐渐被忽视。
但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医疗技术如何先进,医生的基本功绝不能丢!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docvoice@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