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医生一生仅为一家医院服务,但兢兢业业之后还得不到医院和患者的尊重和承认,被医院逼成卖药和开检查的“商人”,在患者心目中的地位沦陷。虽说“忠臣不事二主”,但如果劳动价值被严重低估,医生们还能坚持“从一而终”吗?一些有志医生不堪屈辱,抱团发展,成立医生集团,想就此换个活法。医生集团能不能活下去?能活多久?国家究竟是个什么态度呢?
在医疗大环境的重压以及国家逐渐放开医生多点执业政策之下,一些有能力有理想的医生开始探索新的执业道路,如自己办诊所、组建医生工作室、成立医生集团。最近两年,北上广深等地医生自带资金、人员、资源,陆续成立多个专科“医生集团”,许多无论是在“体制内”还是“跳出体制”的名医都已经向这个趋势迈出了一步。办得有模有样的医生集团也不少,如2014年7月1日成立的张强医生集团。
新的事物肯定有旧事物所不及的长处。医生集团大都采取开放、包容、进展的理念和服务模式。他们制定新的激励机制,给医生高薪,让医生的收入是原有的四五倍。他们注意到患者对名医的需求,注重患者的体验,树立自己的口碑,加强与患者的沟通,努力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从这些来看,医生集团的发展有望推动医生多点执业、促进医生的价值最大化,同时让患者看病有更多的选择。这是对我国现有医疗服务市场的一种有益补充,是一件好事,值得尝试和鼓励。
但是,对于这样一种有益事物,国家的态度如何呢?态度就是没有明确态度,即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医生集团在中国处于刚萌芽的状态,发展需要解决许多困难和障碍。抛开资金、人员、资源、医保、管理这些先不说,医生集团究竟怎么去定性首先就是一个问题。尽管近日深圳诞生了国内首张医生集团工商营业执照,但是目前的大部分医生集团都没有一个明确的定性:究竟是公司、企业、合伙人、医疗机构、民营医院、社会团体,还是民间组织,没有一个“名分”。有的医生集团在法律上只是一个医生管理公司,不能接受医生注册,没法独立开展医疗服务,也没资格向病人收费,只能与医疗机构合作、分成。
没有“名分”就意味着管理方面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医生集团中的许多医生可能都是“体制内”基于多点执业的“出走”,但多点执业本身并没有完全放开,相关的医师执业法也没有修订,专家出来坐诊常常很“低调”,生怕被医院知道了。一位专家坦言,越是大的医院,越不想让专家流出去。一家省级医院的负责人说,医生利用工作之余,发挥余热是好事,但不能影响工作。由于医生“体制内”的身份,一旦院领导反对,医生集团就可能分崩离析。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关系变得复杂。而一旦出现纠纷,诉讼也将变得复杂。许多资料、建议都是在教医生集团如果避开或逾越这些制度“障碍”,降低风险,但这能作为长久之计吗?
大家都在抱怨看病难看病贵,都在探讨如何释放医疗资源,增加其可及性,如今机会来了,国家就应该好好把握,让更多的医学专家成为“社会人”,到各级各类有资质的医疗机构给百姓看病,才能造福更多患者。
而如果国家政策和法律层面对医生集团的态度模棱两可,则意味着:如果医生集团经营的好,那么,顶多是医改多了一个政绩;而如果经营的不好,就给你被扣上“非法”的帽子,进行打压。
既然是好的事物,就需要在一开始就支持它,就像是一颗小树苗,从小就得到呵护,才能长得挺拔。不仅是医生集团,互联网医疗、基因检测等新事物的发展也是如此,并不是要等到政策和法制成熟后才发展,而是要创造政策,及时跟进法律法规,加强引导,为其发展创造条件!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