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高强度劳动,精神高度集中,三餐甚至不能准时吃……这是很多医护的工作常态。医生和护士都是生命的守护者。在这个国际护士节,我们走进护士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让这一群体再次得到社会的关注。希望这个社会可以为护士做点什么,让他们可以获得职业幸福感。
护理工作不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的张春艳目前是呼吸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的护士长。从2003年毕业到现在,她已经在ICU病房工作了13年之久。
因为科室内全是危重病人,张春艳要时时刻刻保持精神高度集中,吃午饭也要以最快速度完成,即便是下班回家,心思也还是放在病人身上,凌晨两三点赶回医院工作对于她来说是常事。“每天我们的手机都是24小开机,要随时待命,以防病人有突发情况出现。”张春艳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状态。
“80后”赵娜是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导管室的一名护士,已经有10年护理工作经验的她,两年前转岗到导管室,成了一名“铅衣天使”。
为了做好防护措施,手术室的护士都必须进行“全副武装”:穿上约40斤的铅衣。不仅如此,100多种手术耗材要在最短的时间内送到医生手中。手术室的护士们每天要身穿铅衣,来回奔跑一万多步。“来之后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每天要穿那么重的衣服。”赵娜说。
长期快节奏、高强度的工作也让不少护士的身体健康受到了影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男护士尚胜军参加工作只有3年时间,但是高负荷的工作让他这个身高1米83的小伙子也感到吃力。
“每天的工作时间都是全程站立,经常超过8个小时,我现在已经患上了比较严重的静脉曲张。”尚胜军说,因为病人多,为了能给更多患者服务,加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现在他每天都会穿着治疗静脉曲张的弹力袜上岗,以缓解病症。
护士的工作比较琐碎、繁杂,要求细致、耐心,强调与医生和患者的配合。患者的康复护理中,护士功不可没,但是护士难以得到应有的认可,心理压力较大。在现实生活中,有多次报道护士因扎针失败遭到患儿家属谩骂和殴打的新闻。
在北京某三甲医院外科病房工作的护士李莉则表示,一方面是工作很辛苦,另一方面由于现在医患关系的缘故,“我们平时的精神压力也很大。”李莉从事护理工作的7年,目睹过不少医患矛盾。谈及近期频繁发生的伤医事件,她说,自己总觉得工作缺乏一些安全感。
护理人才流失问题突出
据国家卫计委最新发布的数据,截至2015年底,中国注册护士总数达到324.1万人,较2010年的205万人增加了119.1万人,增长幅度为58%,年均增速为9%,增幅和年度增速均为历史新高。每千人口护士数从2010年的1.52提高到2015年的2.36。
不过与部分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每千人口护士数仍有较大差距。“中国护理人才缺口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数量上的绝对缺口,二是结构性不平衡。”北京大学护理学院院长尚少梅表示。
尚少梅分析称,从全国来看,不论是三甲医院、还是基层医院,随着医疗体制改革和发展,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特别是在大城市的三甲医院目前的状态,护士缺乏的问题相对更突出。此外,受多种因素影响,很多医院都缺乏有足够临床经验的护士,医院护理人员的结构中,工作5年以下的护士数量比例较高,这也给临床护理工作带来很大的压力。
“美国也缺护士,但他们的结构和我们不同,其医院中,45到55岁的护士占比能达到约30%左右,35到45岁的占比25%,30岁以下护士占比不到15%。”在尚少梅看来,如何解决有经验的护士短缺问题值得深思。
而今年3月发布的《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报告2015——中国公立医院改革与发展专题》成果显示,由于护理工作高负荷、高风险、压力大、报酬低、福利待遇差、价值难以体现等因素,护士离职现象较为突出,有经验的护理人员大量流失。
该报告称,大样本调查显示,中国护士离职率为10.2%~11.2%,且有离职意愿的护士高达56.94%。
“三甲医院的病人越来越多,手术越来越复杂,工作量很大,所以流动性也就大。”曾经在北京某专科三甲医院工作过9年的邢娜表示,三甲医院收入相对高,但是因为压力太大,不少人也找不到归属感,所以离职现象很普遍。
2011年时,邢娜放弃了收入较高的三甲医院工作,跳槽到海淀区的一家社区医院当护士。在她离职之后,同病房的20余名护士里还有4人陆续离职,且多数都已经转行了。
在北京某综合三甲医院手术室工作多年的护士李林也证实,相对于一二级医院,目前三级医院的护士流动性要大很多,这已成为行业内比较突出的问题。
拿什么留住医院里的“南丁格尔”?
医学上常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护士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目前对护士的护理工作已不再是人们传统概念中的打针、发药,护理人员承担着更多具有挑战性的角色,护理工作渗透在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各方面。因此,只有医疗和护理工作密切配合,才能保证医疗的持续有效。相反,一台手术做得再漂亮,如果不注重术后的护理,造成感染、复发等,那么就等于前功尽弃。从这一来说,国家也应该重视护理人才的队伍建设。
护理人才的短缺与流失是中国医疗卫生体系中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近期,国家卫计委宣布,将制订并实施“十三五”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争取到2020年,全国护士总量达到445万,较2015年新增护士就业岗位121万个。每千人口护士数达到3.14人,在基层从事护理工作的护士达到100万。这一目标是否能达到,关键在于国家对于护理人才的尊重和激励。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周子君表示,护士短缺是世界性的问题,主要是受这一职业劳动强度大、风险高等因素影响。然而,加强人才培养、改善工作环境、提高待遇,依旧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
“护士这一职业不能发展成只‘拼体力’。”尚少梅认为,随着年龄增长,护士有体能衰退的时候,但是其拥有的临床专业技能、临床经验却十分宝贵。应该给这样一批经验丰富的人留出能够发挥作用的岗位,延长护士的职业生涯。护士长等护理管理岗位不能作为护士职业发展唯一的途径,应打开思路、建立合理和可持续发展的护理岗位,并思考如何建立健全护理人才的职业发展机制,吸引留下骨干力量。
护士职业与医生有着很大的不同,医生的医术有着很大的“探索”和“创造”的空间,通过这些“探索”和“创造”,医生可以为自己创造更多价值,而护士的护理工作比较单一;另外,医生有诊费、手术费,也可以多点执业,而护士基本上都固定在一家医院,而且只有护理费。从这些因素来看,国家想要维持护士人才队伍的稳定,就需要保障护士能够得到能合理的收入。相对于付出来说,目前护士的整体收入并不高,有的甚至要靠去肯德基做兼职来维持生活。这使很多护士感到心寒。希望在未来,护士的生活不再艰难。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