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医学大师黄煌曾说过“医生治的是病的人而不是人的病”,此为至理名言。那么“看病”和“看人”该如何兼顾呢?
如今“人文关怀”、“医学人文”等名词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然而这并非偶然,医学人文重新被世人所提及,并不只是附庸风雅的表现,而是整个医疗界经过浮躁期的困扰,重新回归医疗本质的一个过程。
束蓉医生从事牙周病医、教、研工作30多年,很多老病人跟随束蓉几十年,成为老朋友。这其中,不仅仅因为医术,还因为她对患者的人文情怀。束蓉认为,“医生是看人,不是看病。在医患沟通中,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判断出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同时,要用病人可以接受的方式,将病情告知病人。”
曾有一个研究生做临床,一个病人诉牙龈肿痛希望治疗,研究生检查后第一句话就说,“你要拔五颗牙!”病人听到后,感到惊惶不已。在隔壁的束蓉听到这句话,悄悄告诉这个学生,“谁也不能接受一下子拔掉五颗牙。你要用病人可以接受的方式,一步步把病情告知病人,把治疗方案告诉病人。”
最近一段时间,恶性袭医事件时有发生,凸显出医患关系紧张、复杂。医生有怨气——工作强度大,遭受偏见多,安全都已成问题;病人也不满——看病难,收费贵,态度还很差。医患矛盾,大概很多就是这样出现的。如何来缓解?
“偶尔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一个多世纪前,美国首位分离结核杆菌的医生特鲁多刻在墓碑上的这段墓志铭,显得格外温情和柔软。
除了治愈,学会帮助、学会安慰,应该是医生们需要掌握的另一项“技能”。无需太多,也许两句贴心的问候,一个关切的眼神,就能化解病人的怒气。而冷漠的表情,生硬的话语,则很容易激化和扩大矛盾。医生,不再仅仅是要求能治疗疾病,更要会看懂与呵护人心。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适的人类关怀。就医学领域而言,医学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让患者得到尊重,让生命得到呵护。当然,对患者来说,在走进医院大门时,是不是也应该多一些换位思考。一位门诊医生,可能一天要不停歇地面对几百个病人;一位主治大夫,可能一台手术要站上十来个小时。他们的工作强度超出常人想象,身体和心理,总是亮着红灯。
曾听到不少医生狠狠地说,将来绝不让自己的孩子再干这一行。但愿如此场景,不会真的出现。否则将来,谁来给我们看病?
(环球医学编辑:王英泽)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