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有专家表示,国家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的投入高达4.2万亿元,很多都放在虚高的价格上,没有花在“刀刃”上。而另一方面,医生薪酬过低,直接影响到未来医学人才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人才短缺已经成为制约公立医院改革的瓶颈。
据报道,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只有10万人穿上“白大褂”。很多医学毕业生由于进不了省市级医院,而去基层医院不仅收入低也没发展前途而放弃从医,即便是进入省市级医院的一部分医生由于职业投入大、风险高、相对报酬低,也有不少逃离者,优秀医生可谓是一号难求。
相比之下,我国医务人员的薪酬偏低,很多医生感到劳动价值得不到尊重,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于是把不合法的“灰色收入”视为合理补偿。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薪酬是劳动力在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反映了劳动力的稀缺程度。在美国,医生职业代表着高薪和受人尊重。按理说,在优质医疗资源严重短缺的我国,医生薪酬必然大大高于社会平均水平。但是,因为绝大部分医院属于事业单位,作为事业单位人,医生的薪酬自然受到诸多政策限制。同时,由于非公立医院发展滞后,医疗市场发育不健全,医生的劳动力价格信号还不清晰。因此,我国医生的薪酬标准缺乏外部市场参照,难以体现其实际劳动价值。
医生薪酬过低,直接影响到未来医学人才的供给数量和质量。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看,培养一个本科医学生需要5年,而培养一个博士医学生则需要11年,其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很高。同时,作为一种特殊人力资本投资,医生的就业选择范围窄、风险大。如果人力资本投资得不到等值回报,投资主体就会失去投资的动力。如果医生成了一个“又累又穷又危险”的职业,谁还愿意当医生?
“本土人才留不住,外地人才不肯来,是当前基层医疗人才状况的真实写照。”丽水市中心医院院长韦铁民在接受采访时曾这样表示,他认为“医改的‘瓶颈’不是缺钱,而是缺人,尤其是缺高素质的乡镇卫生院医师,政府应该建立适合本地特色的乡村医生培养模式。”
看来,医改表面上是缺钱,实质上是缺人,而且投入医改的钱并没有花在“刀刃”上。到底怎么样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北京大学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玲认为,应该用政府的投入换公立医院的公益机制,核心点把医生的薪资问题解决。因为现在医院和医生都需要创收,而创收是靠药、靠检查、靠耗材、靠手术。在李玲看来,未来的医改方向,就是改变这种逐利机制,让公立医院重新回归到一种社会福利性质的机构。
原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则认为,发展医药卫生事业,才能根本解决问题。即营造和谐、公平、竞争的医疗服务环境。应该开放、培育市场,就要靠社会资本、外国资本,让他们进入到医疗服务市场来,形成一个模式。并且需要有道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医务人员。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