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拯救我们的医患关系?
2013-12-25
216

近年来,暴力伤医事件频发。今年10月,全国连发多起患者持刀伤医事件。而就在12月15日,曾经发生暴力伤医事件的温岭悲剧再次重演。箬横镇中心卫生院发生一起死者家属殴打医生案件,造成该卫生院3人受伤,其中1人入院治疗。我们不禁要问:医生、患者本是共同对抗病魔的战友,如今却为何棍棒相向?

  

医生本应是病患的“天使”、“守护神”,如今却成了暴力相向的对象。无奈,医生们拉起横幅要“还我尊严”,有人还备上了辣椒水防身……面对医患矛盾不断升级,我们不禁感叹:“我们的医患关系已经到了非拯救不可的地步!”

毕竟暴力伤医的最终受害者是患者,当无医可治时,谁来保障我们的健康?当一种职业从业人员的人身安全都不能得到保障的时候,谁还会再待下去?

刀刀坎在医生们的心上

2011年9月,王宝洺手持菜刀将北京同仁医院的医生徐文连砍17刀。事后,同院医护人员打出条幅“严惩凶手 还我尊严”进行声援。经过两天抢救,被砍医生徐文脱离生命危险。两年后,暴力伤医事件再升级。2013年10月,连恩青手持榔头和匕首将浙江温岭市人民医院3名医生捅伤。当天中午,医生王云杰经抢救无效离开人世。

这次,“温岭杀医案”激怒了全国众多医护人员,“抗拒暴力”“保障医护人员安全”的声讨此起彼伏。维权行为获得公安部回应:对暴力伤医行为坚决“零容忍”。然而,“零容忍”是一连串触目惊心数字之后的无奈之选。据了解,近年来我国医疗场所暴力事件不断,医院内流血事件频频发生。今年8月,中国医院协会公布“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结果。调查为期一年,覆盖全国30个省份的316家医院、8267名医务人员、8204名患者。调查显示,我国暴力伤医事件逐年递增,超6成医院曾遭遇暴力伤医事件,每年每所医院发生的平均数从2008年的20.6次上升到2012年的27.3次。

“温岭杀医案”后,中国医师协会又对10月份的暴力伤医事件进行了梳理:今年10月17日至27日,仅10天,全国就发生6起患者伤医事件,多位医护人员重伤甚至死亡。

暴力伤医事件频发,让医护人员伤了心。10月30日,中国医师协会召开“和谐医患,反对暴力”座谈会。与会医院代表认为,当前医学界士气非常低落,广大医务人员心灰意冷。而暴力伤医事件发生后,最让医生们寒心的是公众的冷漠。温岭恶性伤医事件之后,大多数患者并不同情医生。

当前医患矛盾痼疾何在?如何弥合医患关系鸿沟?如何避免更多医护人员惨遭暴力?一连串疑问亟待解答。

中国医院协会公布的“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因暴力伤医近4成医生有过放弃从医的念头。同时,这已影响到他们对晚辈的职业选择。据调查,我国78%的医生不希望子女从医,“医不过二代”现象已经出现。

“温岭杀医案”后,MSN发起“如果你有儿女你是否希望他(或她)从医”的调查。3300多人中,70%选择“否,行业混乱,有生命危险”。调查结果道出了医护人员对暴力伤医的畏惧。暴力伤医已成为未来医生的心理门槛,不知亟待问诊的患者们有何感触?

暴力伤医的最终受害者是患者

经历一年的治疗,2012年9月,北京同仁医院医生徐文重新拿起手术刀,做了复出后第一台手术。复出一年后她的工作状况如何?是否已经走出了心理阴影?对此,院方称不便回答。

对于与日俱增的暴力伤医事件,众多医护人员设法在沉默中反抗。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医师王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现在诊室里备有辣椒水,医师一旦有人身危险就会用。

医生和患者应是同一战壕里的战友,疾病才是共同的敌人。医生应该是患者的恩人而不是仇人。暴力伤医事件扰乱医疗秩序,让医生精神压力增加,难以静心为患者诊治。那么,医患之间到底为何要棍棒相向?

部分缘于医生的诊治未能达到患者的预期。美国从小普及医疗教育的经验值得借鉴,随着人们对于疾病认识的增加,在就医时就不会有特别巨大的误解。此外,医生虽然也忙也累,但的确需要改善一下态度。而患者就医素养也有待提高,遇到医疗纠纷最好选择正常渠道,如果用“医闹”方式解决,最后伤害的是彼此。

医患之间温暖的故事

事实上,医患之间并非只有拔刀相见,他们之间也有很多温暖的故事。如今医术精湛、医德高尚的医生很多,并已成为所在医院的品牌。北京儿童医院的“B超神探”贾立群甘愿做“缝兜大夫”,百姓敬重这位淡漠名利、为患者分忧的好大夫。我们期盼这些温情的故事能成为星星之火,让患者重拾对医生的信任,也更希望医患之间的鸿沟能因双方的理解和被理解而逐渐缩小。

近日,公安部、中国医师协会等也纷纷表示,对暴力伤医事件零容忍。而在严厉惩治施暴者的同时,社会各界更是在努力寻找化解医患矛盾的良方。

据悉,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在解决医患矛盾的问题上正扮演着重要角色。解决医疗纠纷,走法律途径维权动辄就需要一年,而求助医调委则可能仅需30天,因此,社会各界对于这样的机构和方式给与不少期待。那么,医调委是否能真正有效的解决医患之间存在的矛盾?让我们满怀信心,拭目以待!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