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未尽告知义务致“不当出生”被判赔29万
2016-07-25
662

优生优育是我国的一项重要基本国策,这就需要医院在为孕妇做检查时及时发现可疑问题,做好告知义务。湖北省一场关于“不当出生”的官司历时4年之后仍在继续,法院终审判决院方未尽告知义务,赔偿29万。

孩子出生残疾与孕妇患风疹有关?

2009年1月,黄珊怀孕,并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当年2月26日,黄珊因全身突发红斑、低烧,前往武汉一家医院就诊,化验报告单显示血液中含风疹病毒。

“当时,接诊医生开了医院自制的一种袋装颗粒药。我喝几天后症状没了。”黄珊回忆说,那场病后就一直到该医院作孕检,在生产前一共做了14次。但医生没有给她建《围产保健手册》(该《手册》不仅有每次孕检情况的记录,还有书面风险告知)。

当年10月14日,黄珊入住该院产下一名女婴,入院情况记载:怀孕初期出现全身红斑,经检查考虑为风疹,未予以特殊治疗。

从为人父母伊始,黄珊夫妇俩就陷入奔忙之中,刚出生的孩子,听力筛查多次都没通过,长到6个月大时,确诊为双耳重度耳聋。又过不久,经心脏彩超检查,孩子还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孩子5岁以前,基本都在医院度过,很多医院的很多医生都认识他……”黄珊夫妇说。

夫妇俩怀疑孩子的先天性残疾与怀孕期患风疹有关,咨询一些医生后了解到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但这种病极易引起暴发传染。孕妇早期感染后,病毒可通过胎血屏障感染给胎儿,从而导致婴儿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胎儿畸形、死胎、早产等。但医院的回答是,孩子的问题可能与遗传、基因突变等有关。

2012年,夫妻俩一纸诉状将医院告上法庭。

2015年年初,鉴定意见书出来,鉴定结果为: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具有使胎儿发育畸形及生长受限的高度风险性。从医学专业和学术立场观点,对于妊娠早期感染风疹病毒的孕妇,原则上建议终止妊娠(治疗性流产)。由于本案孕妇在孕早期未能终止妊娠,以致患儿出生并出现先天性风疹综合征。该孕检接生医院未对孕妇风疹病毒感染继续妊娠的风险性进行告知和记载,后期妊娠也未进行对症性检查建议和治疗措施,存在医疗过错。

意见书同时认为,该医疗过错与患儿目前先天性疾病无直接的因果关系,但与孩子出生的结果之间存有因果关系;从法医学立场分析,该医疗过错与孩子出生结果的因果关系程度,介于次要、共同因果关系范畴。具体民事赔偿责任和程度,请法庭结合审理结果裁定。

2015年11月,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审理认为黄珊夫妇以该孕检接生医院的医疗行为存在违反产前诊断义务、侵犯其生育知情权和选择权为由提起诉讼,将责任归结于该医院有失公平。对于该医院在孕妇黄珊孕期就产前检查和诊断方面存在过错,客观上给黄珊夫妇造成一定的精神损害,理应承担精神损害赔偿责任。法院结合案情,确定由该医院按最高标准补偿黄珊夫妇精神抚慰金5万元,驳回黄珊夫妇的其他诉讼请求。

黄珊夫妇对一审判决不服,提起上诉坚持索赔300余万元。

终审法庭上,医院方辩称育儿夫妇错误理解产前检查和产前诊断概念,医院不存在未履行告知、说明义务,不存在“应进行终止妊娠”的情形,原告起诉的请求权没有法律依据。

2016年3月21日,武汉中院审理后认为,黄珊夫妇与该医院之间存在医患关系,处理此类纠纷的归责原则为过错责任原则,相关鉴定部门的鉴定意见是法院定案的重要依据。

法院终审确定黄珊夫妇的损失为165万余元。依据鉴定意见,确定由医院承担15%的赔偿责任,判决由医院赔偿黄珊夫妇损失24万余元,同时维持硚口区法院5万元精神抚慰金的一审判决,合计赔偿29万余元。

黄珊夫妇俩仍然不服,提出申诉。近日,在湖北省高院组织申诉听证会上,这对夫妇的律师坚持认为,该案侵犯的是生育选择权和知情权,这两个权利对应的是告知义务,“因此不存在混合过错,也勿需做过错或医疗事故鉴定,应该由医院方全赔”。目前,湖北省高院对该起案件的申诉仍在处理中。

“不当出生”这一概念最早源于美国,是指怀孕妇女到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因医疗机构未尽合理注意义务,使得应当检查出来的胎儿存在的先天性缺陷而未能检查出来,或未尽告知义务,从而导致缺陷儿出生。缺陷儿的父母针对医疗机构的过失提出的损害赔偿诉讼被称为不当出生之诉。从1967年美国出现第一例不当出生诉讼案案至今,此类纠纷涉及的法律问题,目前仍存在诸多争议。

(环球医学编辑:吴星)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