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周内,不仅连续发生了2起惨烈的杀医事件,而且其凶残程度均达到了新高度。医闹入刑和严厉打击“医闹”“伤医”案件,不仅没有减少伤医杀医恶性事件的发生,反而有愈演愈烈之势,这值得我们深刻反思,这到底是为什么?
一位哲人曾说过,人的思想是万物之因,播种一种观念就收获一种行为。正是因为普通大众和医生群体对杀医事件的态度、发生原因和如何防范存在难以逾越的认知鸿沟,才导致恶性伤医事件不减反增。
医患间的认知鸿沟 导致冲突不断
在目前的医患关系中,似乎形成了两个舆论场。面对恶性伤医事件,一边是不少民众对医生这一群体印象不佳,认为医生只为了赚钱,不顾患者生死,医生被杀罪有应得;一边则是以医护人员为核心的群体,认为舆论误导,抹黑医生群体,抹黑医院形象,而患者忘恩负义,恩将仇报,医护人员为社会做贡献,却又蒙受委屈。一边是很多民众认为杀医悲剧会让医疗圈警醒,一边是医生群体愤怒的认为,难道看不见医生的孩子从医几近绝迹,看不见医学院的分数每年都在下降,长此以往将国家无医,悲剧应让大众警醒。
医患双方各占其理,各不相让,存在难以逾越的认知鸿沟。医患双方认知迥异和心理对峙的结果,就是医患之间气氛紧张,频繁发生言语冲撞,甚至酿成暴力冲突。每一次伤医杀医事件发生后,两大对立的舆论场又变得更加对立,并再一次对医患关系造成重创。
医患对峙 没有赢家
医患双方的不满似乎都振振有词,有根有据。可仔细推敲之下,却又是盘根错节对错纠缠在了一起。显然,患者有患者的不易,医生有医生的为难,而这些恰恰让彼此擦碰出了浓烈的“火药味儿”。
本应站在同一战壕的医患双方走向对立,导致了撒网般的检查,医患矛盾则让医生不敢承担风险,延误或推诿患者。按说只要有1%的希望,医生就要尽100%的努力,但因怕纠纷,一些医生一遇难题就放弃。更令人担忧的是,因为执业环境差,一些医生、医学生开始放弃医学事业。
一些专家表示,医患矛盾突出,不仅损害双方的信任,而且影响医学的发展,最终受害的是全社会和所有人。
正视医患认知鸿沟
医院不仅是治病救人的场所,也是各种观念激烈碰撞的地方。现代医学的疾病观念体系和普通人多样化的疾病认知框架几乎无时无刻不在医患互动的过程中“暗战”。在这种认知差异之中往往酝酿着医患矛盾的爆发。
社会文化心理的影响不可能让普通人像医生一样完全冷静、理性地看待一项医疗措施。然而,如果医患双方未能消除认知差异,并就治疗措施达成一致,之后一旦产生严重后果,就会为医患冲突的发生埋下隐患。一位医生就抱怨说,“医生着实不易!家属不签字,先给你做手术出了问题是我们的错,不做手术贻误了治疗还是我们的错!”
很多人都相信“久病成良医”这句话。然而在许多医生看来,这句话也有误导性。就在一桩杀医案发生之后,北京的一位资深医生感慨说:医生和患者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是事实,但是危急中的病人不可能边学习医疗知识边和医生进行“公平的交易”。医患关系应该是一种“信托关系”——信任并且托付。因为患者不了解医学,再多的医学知识普及也不能达到自己诊断的程度,所以只能把自己的身体托付给医生。从医生的角度来讲,在诊疗过程中他的利益与患者是一致的——共同的目的就是治好病。
美国作家裘帕•拉希莉写过一本名为“疾病解说者”的书。一位医生在读过这本书以后说,“疾病的确是需要解释的,但是我要做的重点,不是把疾病的知识讲给你听,而是在交流过程中,能够使解释者和倾听者达到逻辑路径的一致,这样才能提高医患之间的信任度和治疗的依从性。”
发表在《中国全科医学》杂志上的一篇论文在探讨医患双方对疾病认知的差距时指出,“医生和病人在法律上是平等的,然而事实上又是不平等的。医患双方在占有医学知识上的不平等是客观存在的。”首要的不是消除这种知识上的不平等,而是解决医患双方的认知差距。比如,病人需要理解医疗技术的局限性。
另外,屁股决定脑袋,医患的认知鸿沟还因为掺杂了双方一定的利益诉求。民众喜欢批评医生,医生喜欢指责患者,并不是大家都不懂得明辨是非,还因为每个人都有私心。普通民众无非希望借助舆论的理论压制一下医院,每个人对医院医生破口大骂的时候,潜意识里都是希望能借此让医院降低收费,能让自己获得更多更便宜的医疗资源,能看病不排队,让医生对自己客客气气,不至于是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医生群体作为既得利益者,热衷于诉苦,故意忽视医疗领域存在的过度医疗、红包、回扣等问题,无非是不想失去既得的利益。然而,中国医生群体在从现行医疗体制的灰色地带获利的同时,付出的代价就是直接承担这一体制造成的医患冲突的风险。
但是很可惜,事与愿违,大家越这么做,现实与理想就越是背道而驰。多年过去了,导致医患冲突的根本原因并无改变,不仅医疗体制像一名一直躺在手术床上的病人一样仍在等待“开刀”,而且社会的理性、诚信和包容精神亦未得以成长。面对各种公共议题,网络上总是充满民粹式的互相攻击,医疗界在参与医患话题时也未能超越这种模式。
消除认知鸿沟 共建医患和谐
想要医患关系和谐,首先要消除双方的认知鸿沟,求同存异达成共识。首先医患双方要认识到,医患对峙只能两败俱伤,只有互相妥协才能共赢。其次,医患双方要换位思考。站在医护人员的角度,以“患者至上”为原则,顾忌患者感受,倾听患者意见,维护患者利益,毕竟患者不仅承受着身体的病痛折磨,以及精神和物质的多重压力。而站在患者的角度,也应该体谅医护人员的辛劳,应该多些对医护人员的尊重与理解,少些猜忌和苛责。最后,医生应遵守《准则》,坚持对职业使命的遵从和对生命的尊重;而患者应对医生职业保持应有的理解,对医疗手段的局限性给予足够的认识和认同。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讲医德,患者讲道德,方能谈得上和谐。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