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去编:确定的改革vs未知的未来
2016-08-10
424

导语:古往今来,一个编制可谓是“让无数英雄竞折腰”,其地位已不言而喻。可如今这“铁饭碗”说变就变,将要和“玻璃碗”肩比肩。公立医院要取消编制的消息就像龙卷风一样迅速席卷了中国大地,对于过五关斩六将才取得编制的医护来说,该消息带来的心理阴影面积要多大有多大。

取消编制医疗体系将迎来大的变革。不仅新毕业的医学生在就业时将面临公立还是私立的困惑,很多工作多年的医务人员又将面临人生道路的重大选择?真可谓前路大雾弥漫一片未知!在此,小编为您一一梳理,希望能为您提供有用的信息。如果不同意小编的观点,也请手下留情,谨慎拍砖。

去编:Why me?

不得不说,在过去近40年里,编制对公立医院的发展和人才队伍的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但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入,传统的编制管理已不再适应公立医院发展的需要。编制管理造成了部分无编职工归属感、进取感、职业荣誉感的丧失;而一些在编职工则抱着“吃皇粮”的态度,拿着高职称的工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都不高。可以说,编制的弊病显而易见。

那么,去编为何先从医生开始?医生作为普遍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一般情况下,职业取向比较定向,即使没有了编制,他们的选择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所以以医生作为试点,对于人员流动应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因此去编制,作为有实干能力的医生和教师就首当其冲。

公立医院“瞬间”丧失吸引力?

取消编制对公立医院招聘和医生择业均有影响,但短期内影响甚微。医生不会频繁流动,公立医院仍是首选。

公立医院或许不必太担心对人才吸引力的减弱。这是为什么呢?公立医院吸引医生的从来都不仅仅是编制,医院声誉、培训机会、业绩压力、职业发展、五险一金、医疗保险等“隐性福利”,民营医院都是无法与之抗衡的。公立医院一般科研经费充足,也提供很多的培训与学术交流的机会。与之相对,民营医院可能会非常绩效导向,无法为医生提供更多科研经费和进行培训和交流的机会,这将对医生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不利。

因此,短时间内,差距也不可能迅速缩小。即使去编了,公立医院依然屹立不倒,“光环”仍在。

去编后待遇将受到什么样的影响?

有网友吐槽说:“同在一家单位,你在这头,我在那头,中间相隔的是待遇和福利的巨大鸿沟”,反映了编制内外待遇的巨大差异。“同工同酬”是喊了多年的一句口号,既往不少公立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罢工抗议,也是因为身为编外人员“同工不同酬”。不过事实上,“同工同酬”在很多情况下是“空中楼阁”。首先,在编和编外人员的招录方式和标准不同,其次岗位要求也有很大差异。去编后如果实行同工同酬,对在编人员未免有失公允。因此,小编认为真正实现“同工同酬”仍有待时日。

医生脱编后,国家的财政补贴方式将发生变化,这无疑也会影响医生的收入。

人社部新闻发言人李忠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举行的2016年度第二季度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取消编制以后,国家的财政补贴是按照需要和政府购买服务原则投入。财政投入不应该和人员编制挂钩,更不能成为一种财政养人的制度。至于财政投入的具体方式,他表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政府的投入不再依据编制,未来医生收入的不确定性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据媒体报道,深圳率先展开了取消医生事业编制的改革。于2012年开诊的香港大学深圳医院,作为没有行政级别和事业编制的运行样板,医生的起步年薪达到了40万元,部分医生的年收入将近百万元。这样的薪资构成,的确令很多医生心动。但有媒体解读为去编制后医生就有了高收入——这是错误的观点。年薪100万、200万元会有,但得到的人可能是凤毛麟角。未来最可能出现的趋势是充分竞争下的两极分化。但是,短期内在编医务人员的收入不会有太大的变化。

无人从医?

去编并不意味着解放医生,至少在过渡期,公立医院的“光环”仍在,不会很快黯然失色。如果取消编制的同时,编制后面的东西也取消,那我们的问题就不是医生的就业选择了,而是还有没有人愿意从医的严峻考验。

如果公立医院没有了编制,其与民营医院在其他方面也“平起平坐”,医生在择业时才不会进退两难、心怀顾虑,才有可能“follow your heart”,以实现职业规划为目标,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实现“岗位能上能下、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高能低”的竞争性用人机制或许将是很多医院的目标。

取消编制后,医生的竞争力成了硬道理。勤学苦练、医德和技术兼备的医生,在哪里都是“潜力股”;相反,不思进取、坐吃山空、医德欠佳的医生,会被医院和患者抛弃。

瞭望

去编旨在督促医生更加努力地工作,对于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让曾经被编制“捆住手脚”的医院变得更有活力。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所涉及的利益众多——政府高昂的投入、分级诊疗新秩序的形成、民营医疗体系的建立、私立医院如何管理……这些都需要考虑周全的顶层设计和完善的配套措施。可以肯定的是,公立医院去编不能单兵突进,须与事业单位改革、人事制度改革同步进行。目前,医院运行新机制还未建立,养老并轨还在推进过程中,去编制化改革还得循序渐进。

现行的医疗体制虽然存在许多不足,但总体上可以保障全国13亿人口的就医问题,从这一点上说,600多万医务人员功不可没。因此,不仅要谨慎安排和保障改革过渡期医务人员的收入,还应探讨取消编制后如何保障他们的待遇,让他们的收入跟所做的贡献真正相匹配。眼前最为关键的过渡期的成果,我们的拭目以待!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