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门诊室的故事看医患困局如何破解
2013-12-27
395

近年来,国内由医患矛盾引发的医患冲突以及暴力伤医事件层出不穷。2013年10月,浙江温岭的一位医生被患者杀害,使人们将目光又重新聚集在医患关系上,也使得医患关系再度成为本年度最热的词汇之一。究竟医患关系紧张根源何在?医患关系的困局应如何破解?我们通过门诊室发生的故事来体验这个困局该如何破解。

这个故事发生在北京协和医院的门诊室。北京协和医院,是中国最著名的疑难重症疾病诊治中心。每周五下午,门诊楼一层的泌尿外科诊室旁都会竖起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李汉忠主任加号排队处”的字样。从全国各地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在这些人中,大约有三分之二是癌症患者。

一对家住北京西郊的老夫妻带着厚厚的病例和CT片走进诊室,由于妻子长了一个肿瘤,其他医院的医生建议她来找李医生做手术。李医生仔细地查看了患者的CT片后,要求和患者的家属单独谈谈。

“医生:你出去我和他说两句。

家属:您当着她说吧,她胆子大。

医生:手术风险性很大,它长在人体最大的动脉边上……你看你要哭鼻子了吧,我说你不行,还说胆子大。”

说完病情,李医生为这名患者开了住院单,告诉她是否能做手术可以住院后会诊决定。其实,他已经打定主意要为这位患者做手术,尽管这个手术的成功机会只有10~20%。因为在他看来,尽管这种手术风险大,极易出现医疗纠纷,但这是医生必须接受的现实。

“如果我把她推走了,她就没希望了。人家(外院医生)可以说你上协和找哪个医生,我们没法说。该做的手术,风险再大也要做,因为你是医生穿着白大褂,就是干这个事的,不管(医患关系)是什么形势。”

虽然大多数的医生仍旧像李医生这样本着医者仁心的态度,尽心尽力的为患者着想。但是不可否认,也难以避免的是,随着医患关系的日渐恶化,由个别医疗纠纷引发的暴力案件使中国的医患关系始终处于敏感地带,这也引发了中国医生群体的集体焦虑。越来越多的医生已经不愿意做风险较高的手术,因为害怕招来不必要的麻烦。

北京安贞医院著名的心血管内科专家马长生医生就亲身领教过“医闹”的厉害。他说,面对“医闹”,息事宁人往往会成为最终的无奈选择。“我们有一个病人,在手术做完两天脑卒中(中风)了,又住了两三个月最后去世了。(手术)并发症(是难以避免的),国际平均水平是2000例有一个(并发症),我们是4000例有一个(并发症),(已经)是优秀水平。(但这个病例)过了一两年家里来闹事了,就要你赔钱,天天派人到科里来闹事。”

而另一方面,有很多患者提起看病就说“号难挂,脸难看”,对医生的态度很不满意。究其原因,是由于医疗资源分布不平衡,导致在中国的大多数大型公立医院里,医生工作繁重,无暇与患者做更多的交流。家住北京丰台区的肖女士就对此深有体会:“我老公得了个结膜炎,(挂号排队)下午三点多才见到医生,前前后后不到三分钟,就轮到下一位患者,太快了。”

李汉忠医生也认为医患交流不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医生仅向每位患者提供五分钟的接诊时间时,如果能够安抚患者在就诊前长时间等待的暴躁情绪,医生的交流技巧就显得很重要了。

然而,遗憾的是,目前我国的医疗体系和医疗系统还处于仅能指导教育医生们如何处理患者生理病痛的阶段,对患者心理上的安慰,以及和患者沟通交流上的技巧还很少,这也是让原本简单的事情可能演变成了极端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医患关系中,还有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是“钱”。长期以来,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投入不足,因此允许医院对药品加价来赚取利润,这被称为“以药补医”。这种以药养医的体制,也打破了医患之间本该有的信任,患者怀疑医生开药、治病的动机并不是治病救人而是从中捞取利润,而社会的偏见也让很多医生倍感困扰。

马长生医生经常会不厌其烦地对患者解释,不要吃药,不用紧张,不用做CT。

“医生:大妈今年70岁,怎么不好?

患者:我心里憋的慌。

医生:没事,您不是心脏病。解除警报,想干什么干什么,正常活动。”

患者:那您给我开点药吧。

医生:不用吃药,是药三分毒。

患者:那我还吃血栓通吗?

医生:什么都不用吃,萝卜白菜就行。

患者:我这个心脏病……

医生:您没有心脏病。

患者:好嘞。”

事实上,医学风险总是不可避免。李汉忠医生曾在美国进修,在他看来,医患矛盾是世界性的难题,中国的个别患者选择通过“医闹”和一些极端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美国人更倾向于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

中国患者需要转换思想的同时,以药补医的机制也亟待改革。统计显示,中国每年培养的医学专业毕业生人数超过60万,最终选择做临床医生的只有20%,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医生难以获得与付出成正比的回报。

值得庆幸的是,经过四年多的医改,情况正在好转,医生的收入也有所提高。“医改,正在往好的地方推进。我本人没有任何要求,也没有减少工作和增加收入的愿望。因为你生在这个时代,需要被社会认可和尊重,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加倍的代价。”

(环球医学编辑:范莹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