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近日印发了经院务会议审议通过的《中国科学院章程》修订版。修订后的院章新增了院士放弃院士称号、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撤销其院士称号等内容,体现了近年来院士制度改革的一系列成果。
中科院新修订的院章中再次明确,中国科学院院士是国家设立的科学技术方面的最高学术称号,为终身荣誉;院士有权放弃院士称号,当院士个人行为严重违反科学道德、品行严重不端、严重损害院士群体和学部声誉时,劝其放弃院士称号;情节特别严重或危害国家利益、触犯国家法律的,撤销其院士称号。
据了解,在院士增选方面,2014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通过章程修订,仅保留了院士和有关学术团体两个推荐渠道。
中科院院长白春礼介绍说,推荐渠道做了很大改变。原来有100多个推荐渠道,改成了主要由院士群体和中国科协,就是学术团体来推荐,这两个主要渠道。去年是改革完善院士制度的第一次院士增选活动。
中科院院士许智宏认为,首先,减少了很多不规范的选举外活动。过去那么多的渠道往往有很多人来为候选人说情,甚至部门出面。现在没了,至少少了。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观念上的改进并不把院士看得过高,并不是说院士就代表着地位、经费和一些特权。在这方面,观念有了很大改变。
一直以来,院士管理制度僵化饱受诟病,负面新闻不断。改革院士遴选和管理体制势在必行。
袁隆平用占世界7%的耕地面积,养活了世界上22%的人口,被尊称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是世界的骄傲。但就是这样一位多次荣获国家最高科技奖的杂交水稻之父,竟然多次落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此前,历经湖南省四次推荐,袁隆平才艰难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职称评审路简直比两万五千里长征还要艰难。
为何反对袁隆平当院士?理由不少:1、是大专毕业(可能还是中专毕业),农校中专教师,身份不够硬,没有资格当选;2、几乎没有什么论文,因为英文不行,开始的时候国际刊物上一篇文章也没有;没有论文不能反应成果的国际水平,而且在国内刊物的论文也很少。
不过,不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的袁隆平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这里拥有200多位诺贝尔奖得主。这或许颇具讽刺意味。曾经生物学和科学院相关部门的一些人对袁隆平的“打假”、“反伪”,不攻自破。
屠呦呦也不是院士,是“三无”身份——无留学背景、无博士学位、无院士头衔。但是屠呦呦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医学奖的中国人,被载入史册。
而近年来,张曙光在参选院士过程中巨额受贿,“转基因院士”李宁巨额贪污,“烟草院士”谢剑平当选引发非议等,都表明院士“殿堂”并非净土。
院士制度的改进体现了进步,但改革的脚步不能就此停止。现实就是一面镜子,社会上关于院士问题的议论还有很多,院士制度改革的呼声依旧存在。“院士”本是非物质学术荣誉,但在现实中,由此带来的潜在寻租利益过于巨大。这一方面使院士评选容易受非学术因素干扰,另一方面影响了学术风气。如何标本兼治,完成这一“深水区”改革,考验改革者的智慧和决心。
如果能剥离利益,也就多少抑制了对院士头衔“志在必得”的冲动。应尽可能公开评选过程,专家的投票公开化,甚至可以仿效干部推荐系统,考虑推荐人追责制度;要完善和建立独立的院士评选监督体系,进行全程监督和接受申诉;院士评选要以世界一流的标准而非只是国内领先,因此需重视国际同行专家的评估意见,总体上应当宁缺毋滥,并考虑限制院士人数;院士应善于独立贡献真知灼见,从而赢得社会声望。除少数终身享受荣誉院士或资深院士外,应探讨建立更合理的考核机制,等等。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