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投资48.5亿元的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新院区投入使用,这使得医院的总床位将达到1万张,总床位数位居全国第一(也应该是世界第一)。但令人尴尬的是,尽管医院越建越大,床位越来越多,但医院的拥挤状况却没有缓解。
这样的情况,似乎有些不合情理:既然病人拥挤的原因是医院的接待能力不足,那么医院扩大了,接待能力就会增强,即便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其拥挤情况总应该有所缓解吧,为什么真实的情况会截然相反呢?
这是因为,我们国家看病难的主要症结,不是大医院的接诊能力不足,而是基层医疗机构的接诊能力欠缺。每天各大医院繁忙景象的背后,是这些医院在越俎代庖地做一些本该是社区医疗机构完成的医疗工作,由此挤占了这些大医院大量的医疗空间,导致大量应该接受大医院医疗的患者不能得到医疗资源。
因此,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策略应是积极发展社区医疗,让患者尽可能地向社区分流,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基层社区医疗的投入和重视力度。
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大医院的任性发展,还会对周围的医疗市场形成极强的“虹吸”效应,其日益显著的地区老大地位,不但会吸引更多的患者前来就诊,还会将周边低级别医疗机构中的医务工作者也吸引过来,其结果就是大医院每增加1张床位,背后可能吸引10名潜在患者,而低级别医疗机构的生存空间更加狭窄。在这样的过程中,患者的感觉肯定是看病更加困难。
此外,还会逐渐形成大型医院在一个区域的垄断地位。因为大,所以能招揽当地主要的高水平医生,进而在学术以及服务中占据垄断地位,而垄断带来的必然是服务理念的下滑。加之过于庞大的医疗空间,都可能加剧患者看病难的体验。
公立医院的如此快速扩张,抬高了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挤压了基层医疗机构和非公立医院生存空间,也不利于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不利于更好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不仅是基层医院受影响,同一城市的中小医院也受到挤压,比如医生和护士们只要有机会都想去大型公立医院工作,加上许多非重病患者“就大不就小”、盲目追求大医院就医,使得中小医院的生存状态“堪忧”,进而弱化医疗服务网络的整体能力。
小编认为,对于大型公立医院这种过快扩张势头,需要政府采用行政手段强制“刹车”,同时配套其他措施,比如去编制化,让医院之间的人才流动更加灵活,推进公立医院人事改革,促进大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双向联动”,切实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发展瓶颈。
(环球医学编辑:王英泽)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