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18条”是否真的让民营医院迎来了春天?
2013-09-24
349

针对社会办医的《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若干政策》(又称“京18条”)提出,将对社会办医一视同仁,鼓励民办医疗机构做大做强,支持促进和规范监督并重。现在京18条已经出台一年有余,民营医院仍受到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的限制,依然在“体制外”挣扎,难以与财大气粗的公立医院进行竞争,民营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出路?

民营医院非医保定点是问题关键

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丁向阳曾表示,未来在基本医保政策审批上,将对社会办医院与公办医院一视同仁,只要符合本市基本医保定点医院的准入条件,都可申请本市城镇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工商保险等社会保障的定点服务资质。有关部门对于各类医疗机构实行统一的审批标准。患者支付降低的同时,民办医疗机构的运营成本也将降低。

但据统计,北京市近4年无新增医保定点民营医院,而在患者就医时,患者偏向性的决定权往往由自付比例这一经济杠杆决定,民营医院看病医保不能报销,成为许多患者就医时放弃民营医院的关键原因。

由此以来,希望列入医保定点医院成为大多数民营医院的“终极梦想”。在民营医院就医时所有费用要由患者自己买单,相比之下,公立医院却可以提供高额报销比例,患者必然会选择公立医院。只有医保能给予报销,才会有更多患者来看病。

北京市朝阳区非公医疗协会秘书长赵锡银是参与“京18条”讨论和制定的专家之一。“民营医院对进入医保的呼声一直很高,可以说,医保是阻碍大多数民营医院发展的瓶颈。”

民营医院的现状与公立医院人满为患截然相反,医院大厅和各科室均门可罗雀,据调查统计,北京有超过8成的市民将自己医保定点医院全部选定为公立医院。朝阳区共有民营医院625家,这其中只有5%的民营医院进入医保。从2009年至今,北京只批准了若干家社区卫生站进入医保,这意味着,北京市二级以上民营医院进入社保的审批在这几年是停滞的。

而很多患者家门口就有条件不错、水平很高的民营医院,但由于不是医保定点医院,不能报销,患者只能去拥挤的公立医院排队挂号。

因此,解决民营医院医保定点问题,可以部分缓解公立医院人满为患的压力。

“没有好医生”是次要因素

“京18条”提出,北京鼓励优质医疗资源和人才的流动,外籍专家可直接加入民营医院,提供国际化的医疗服务。其中特别强调,社会办医疗机构在职称评定、继续教育等方面与公办医疗机构享同等待遇。社会办医疗机构从京外及海外引进高端人才,特别通过公开招聘平台确定引进的人选可直接办理人才引进调京手续。同时,鼓励医务人员在政府办和社会办医疗机构间合理流动。符合条件的非京籍户口人员可以担任医疗机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责任人。

但调查显示,近一成市民提出不去民营医院就诊,原因是那里“没有好医生”。大部分的医学人才都集中在公立医院,而社会办医疗机构的医学人才相对缺乏、队伍不够稳定、培训较为松散。

近年来,北京市卫生局鼓励并实施了医师多点执业,但在实施过程当中,却鲜有公立医院的医生到民营医院去执业。大多数医生表示,办理到民营医院合法执业的手续过于繁琐;公立医院的主管领导并不会响应政策放人;院长也不会心甘情愿地把优质人才无偿送到其他医院。比较之下,大多数医生仍旧选择留在“体制内”。

一方面民营医院招不到优秀医生,另一方面却是公立医院医生坚守着自己的“铁饭碗”,医生执业流动性不强让更多患者选择到公立医院就诊。

与此同时,相比较于正规化、合理化的多点执业,更多医生倾向于“走穴”。民营医院在宣传中宣传自己能请到哪些大医院的医生,很多患者也是冲着医院有好医生才来就诊。公立医院的领导也是对医生的这种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成为公认的潜规则。这些,更阻碍了民营医院对优秀医疗人才的获取。

民营医院优惠政策是否落实?

“京18条”在土地、税收、大型设备购进等方面均做出了具体规定。其中提到,社会办医疗机构用水、用电、用气、用热会与政府办医疗机构实行同价;社会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可按划拨方式用地,也可以按协议出让或租赁的方式取得用地;关键设备购进给予资金支持。新政公布一年,这些优惠政策是否落地了呢?

慈铭体检集团总裁韩小红在则表示,因受国家和北京市相关管理办法所限,大批民营医疗机构并不能合法购买和使用某些大型医用设备,这样既不能满足医疗市场的需求,又影响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为了能买到仪器,自己和同事到主管部门跑了几十趟批文,几乎跑断了腿才顺利办下来所有手续,这种有钱没处花的尴尬制约了民营医院的良性发展。胡澜也表示,在税收和水电价格上,“京18条”问世后,民营医院也并未感受到任何优惠政策,税收没有减免,水电气都是商用价格,没有按照民用价格收取。

在赵锡银看来,新政实施一年后民营医院的待遇与过去几乎完全一模一样,这缘于“京18条”出台之后,没有任何与之相配套的文件对政策进行落实。很多政策条文对民营医院来说是大好事,但都没有明确的细则来约束和实施。

总体来说,在医疗事业当中,人才和技术是医院最大的竞争力。“京18条”出台已经一年,尽管该政策旨在将民营医院与公立医院“一碗水端平”的新政从准入、医保、税收、土地等方面对民营医院打开大门,但事实却没有那么美好,民营医院的处境与一年以前几乎还是一模一样。

由于受到各种“玻璃门”、“弹簧门”的限制,大量民营医疗依然在“体制外”挣扎,在与财大气粗的公立医院竞争中难逃落败结局。

可以说,衡量医改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看医生是否实现了自由执业。而现在90%的医生在公立医院,很难实现医生的自由执业,因此,公立医院改制是实现自由执业的前提。

此外,北京应打开民营医院医保审批的大门,让有诚信、管理水平高的民营医院尽快进来,没有加入医保的医院也能有奋斗的目标;医保、卫生、行业协会等部门和机构应通力合作,对民营医院加强监管;与此同时,民营医院的管理者也要结合自身发展特色,才能寻求更好的发展。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