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永远是中国人心头最挂念的事。我国卫生部先后高调启动过两轮医改。第一波在80年代,医改内容主要是在原有体制下引进了部分市场机制,而第二波正是90年代中期。医改至今,原卫生部副部长孙隆椿评价说:“核心改革还未真正起步”。那些当时就被发现和讨论的医疗体系改革核心问题,到今天仍然存在。
1990年代是中国改革全面开启的时代。当时,在大背景下,开始了一大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第一波在80年代,医改内容主要是在原有体制下引进了部分市场机制,而第二波正是90年代中期。
孙隆椿彼时分管卫生政策法规,因此负责医改文件的起草。“那时卫生部成立了十几个调研小组,对前期遇到的一系列问题逐一进行调研,涉及范畴既有卫生工作的政策、方针,也包括卫生体制、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共卫生开展等具体问题。”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孙隆椿表示。
90年代全面改革启动下的医改,无疑为后来的医改开了一个好头。但孙隆椿也认为,一些当时就被发现和讨论的医疗体系改革核心问题,到今天仍然存在。事实上,在这次调研后,孙隆椿上报的调查总结中,诸如公立医院改革等一些至今仍被认为是医改关键的建议已经被提出。但后来为什么没有继续,孙隆椿自己“也不大清楚”。
医改的核心改革仍未“真正起步”
1990年代末期的医改,作为城市经济改革的配套,卫生工作被提升到空前高度,而改革的最大成效被认为是“在大范围内将公费医疗转为医保制度”,朱幼棣在《大国医改》一书中写道。
但有关医疗卫生体制方面的核心改革,却没有多少触及。2008年,在《2008中国医疗卫生发展报告》新闻发布会上,孙隆椿曾说“中国的医改还没有真正起步,有的人却说什么‘医改不成功’,这种说法显然值得商榷。”一句话引起了波澜,主要的争议在于中国医改高调启动过数次,为什么说没有“真正起步”?
孙隆椿认为这是一个概念范畴的问题。“现在说到医改的效果,谈医保增加了多少,谈新农合,这跟我们当时说的医改不是一回事。”他认为,在1990年代初,医改指的主要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补偿机制的改革”,但后来的“医改”,除了这一块的任务,又加上了医保和药改两大范畴,范围更大也变得更复杂。
“保险(放心保)原本应是自由选择,按照原来的想法,不在医改的范畴之内。而药的招标采购完全是商业行为,流通系统是用直接采购还是招标采购,是医药流通部门的事,按说也和医疗部门没有直接关系。”孙隆椿说,“我认为核心问题是医疗体制的问题,这也是"没有真正起步"的意思,比如公立医院改革,说是在‘深水区’,可是深水在哪,要往哪里游,到现在为止没个方案,怎么谈成功失败?”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里所提到的医改内容,孙隆椿觉得目前还是延续了2009年国务院的医改方案,医疗卫生体制的核心问题触及较少。“医改难,我认为难在政府投入和总思路的设计、确定。2006年全国党中央国务院组织的卫生部工作会议后,医保方案执行了、新农合方案也执行了,不是完全没有效。我建议到2016年国家再开一次全国工作会议,搞一到两年的调研讨论,对预防为主,城乡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公立民营医院合作等重大问题拿出意见供中央参考。”
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缺乏
2009年《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对整个卫生部门医疗工作转型做出了强调,即把重点转向“预防为主”的方针。然而,从医疗经费投入上看,发达国家用于防病的占了1/3,中等的也占百分之二十多,中国在10%到12%之间徘徊。
对此,孙隆椿指出,“说是预防为主,实际上没做到。”预防为主的工作效益是要在一个长期的过程下产生的结果,作用也是要逐渐发挥的,到每个人看病少了,就会把多余的医疗费用调到预防工作上来,这是个良性循环。当然现在也不是马上就把钱都投到预防上,要逐渐过渡。但卫生工作的转型必须从现在开始,经过十年二十年的努力,建立实现一整套以预防为主的制度规范。
此外,基层社区卫生服务建设也缺乏。全科医生的水平低了不行,前几年我到卫生部问过全科医生资深训练这个事情,但是当时全科医生在全国也没有几个,也就没有资深训练。同时我们的大学院校里面也没几个设立了全科专业,所以我们更没有来源。找一个医生,训练三个月,就成全科医生,那怎么行呢?必须从大学开始学起。
事实表明,中国的医改仅仅是开了一个头,距离任务的完成还有着一定的距离。距离切实减轻群众个人支付的医药费用负担、方便群众就医,努力解决群众“看好病”问题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此外,在未来的政策中也要加强对基层医疗的发展与支持。
(环球医学编辑:范莹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