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开始的新医改的工作重心之一是“强基层”,无奈理想照进现实往往会遭遇各种难题。河北省邯郸市下辖一县级医院的医生李晓莉(化名)爆料,其所在的县级医院本希望借助政策的东风,通过盖新大楼吸引患者以扭转窘境,无奈事与愿违,新大楼落成之日竟是医院走向衰退的开始。
新大楼成为压倒医院的最后一根稻草
“优秀医生往大城市跑,患者绕着走,直接去市级或省级医院。”李晓莉如此描述县级医院面临的困境。
几年前,该医院开始谋划大发展,给职工们画了一个大饼,说将来新大楼建设好后,医院将告别低矮破旧的环境,诊疗环境将直接比肩大城市。那时,员工们也是大受鼓舞的。可是,一个贫困县要在短时间内建起比肩大医院的大楼,这种行为就像是要短期内实现“共产主义”,容易吃不了兜着走。
医院多次说盖楼没钱了,并让医生集资。一两百人集资几百万,对新大楼来说就是杯水车薪。最终只能给医生们制定创收任务,以偿还新建大楼背负的外债。创收压力使本已压力巨大的医生们无颜面对病患。无奈之下,院内众多骨干只得选择离开,投奔周边市级或者省级医院。部分抛家舍业选择离开的医生们还很庆幸,如果不是医院的高压政策逼走他们,他们可能还在消息闭塞的县医院里捱苦日子。
李晓莉说,医患关系本来就脆弱,医院再给医生下达创收指标,这样的公立医院和“莆田系”医院有何区别?李晓莉在这栋20多层高的崭新大楼内装修考究的办公室里一脸无奈地表示:“今天又没几个病人,说直接点,挂号开药的钱不够科室一天的水电费。”
县级医院人才难留是最大的症结
上述县医院遭遇的困境并非孤例,而是不少地处偏远、经济条件较差地区县级医院的通病。医生才是最核心的医疗资源,门诊楼再漂亮,没有好医生也吸引不来患者。然而新医改以来,基层卫生机构人员流出严峻的局面并未改观。
基层医疗机构社会认同度较低,职业发展路径不清晰,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和科学的绩效考评制度,难以吸引和稳定人才。这在条件较为艰苦的山区、民族地区和贫困边远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不光是医生,各行各业的人都在努力向中心城市转移,小城市的人气越来越稀薄了,这可能才是最根本的病灶吧。
(环球医学编辑:贾朝娟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