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怎么改?让医生凭技术吃饭是关键
2017-02-15
360

近年来,有关公立医院医生收入与其技术价值不匹配的报道很多,业内外不少人提出提高医生的技术价值收入,并将其作为医改的一项重要内容。的确,目前的医疗收费体系当中,医生的劳务和技术收费普遍背离市场规律,亟需建立制度体现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

只有当医生的技术价值与其付出相匹配了,才能够促使其心无旁骛地为患者看病,不去想着走邪门歪道。患者能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医院及医生的社会形象也会得到改善,医患双方将会双赢。

  公立医院一直执行事业单位统一的工资制度、工资政策和工资标准,对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发挥了积极作用,但随着改革的深入,现行工资制度中较少考虑医生技术价值的弊端越来越显现出来。目前,我国多数医院执行的医疗服务价格仍是10多年前的标准。例如,北京三甲医院主任医师的普通门诊挂号费是14元,不如一小时停车费、一碗牛肉面、一次理发费。又如,做一次高难度的晚期肺癌手术,需要七八名医护人员干七八个小时,但手术费却不到800元。为了弥补亏损,医生不得不多开药,否则就无法维持生存。

在这样的机制背景下,让一些医生安心诊疗,只能是“纸上谈兵”。由于医生收入与其技术能力不匹配,客观上导致一些医生不重视技术提升、不安心技术服务、不关心患者的就医体验,甚至有人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获取“灰色收入”上,如开大处方、拿回扣,使医生在公众中的职业形象变色,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百姓“看病难、看病贵”,很多人甚至说生不起病,这是多么大的尴尬。

由于医生的技术价值体现不足,医生的职业荣誉感不强,加上动辄几千上万的药费支出,久而久之,公众将对医院的不满情绪转嫁给了医生,一旦个别医生的诊疗过程中出现“问题”,医患矛盾瞬时爆发。恶性循环的结果是,医院这个救死扶伤的地方成了社会风险源,医生这个神圣的职业成了高危行业,甚至许多医生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学医,这么发展下去,以后生了病谁给我们治?难以想象没有医生的社会会是怎么样的。

实际上,医生收入与其技术价值不匹配问题,与医疗体制的诸多问题纠结在一起。相关方面一直尝试各种改革,比如,打击医药代表的商业贿赂行为、改革挂号制度、降低医院药品加成、实行“两票制”等,都在改革医疗体制、缓解医患紧张、缓解“看病难、看病贵”中,起到了一定成效,但也只是杯水车薪。

因此,改变医生的薪酬机制,增加医生的技术价值收入,是解决问题的一个突破口。《指导意见》提出的“逐步提高诊疗费、护理费、手术费等医疗服务收入在医院总收入中的比例,稳步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体现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的价值,避免“大锅饭”,可谓抓住了医改的“牛鼻子”。

当然,这一举措必须纳入医改的大盘子中统筹规划,在不增加患者负担的大前提下,提高医务人员薪酬水平的改革才会更容易被公众认可和接受。

眼下,医改进入“深水区”,医药价格改革是绕不过的“险滩”。而要推动医药价格改革,必须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让“看不见的手”更灵活,让“看得见的手”更理性,两只手各司其职、各尽其用,价格改革才能平稳推进。而只有扭曲的价格回归理性,公立医院才能回归公益性。

(环球医学编辑:王英泽)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2)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