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引发热议的深圳市计划实施允许公立医院执业医师自由“走穴”的改革方案有所进展,在广东省卫生厅同意在深圳试点多点自由执业后,深圳方面赶在发文前忽然撤销了该方案。该方案的“夭折”引发我们思考,医生多点执业会是今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但是否真的动了大医院的奶酪?如何才能让“多点执业”政策继续走下去?
医师合法自由“走穴”是大势所趋
在新一轮的医疗改革中,医生多点执业被视为解决“看病难”问题的重要途径。深圳将这一政策进一步放开,让医生多点执业开始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在此政策下,各媒体报道几乎都对深圳多点自由执业“叫好”。据调查显示,84%的受访医生支持多点自由执业。
导致“看病难”的一个最根本原因是医疗资源分布不均,而优秀医生本身就是十分稀缺的医疗资源,百姓们之所以如此青睐大医院,很大一部分因素便是因为大医院集中了绝大部分的优秀医生。
让公立医院执业医生自由到其他公立或民营医院“走穴”,这如当地官方所分析的那样,一方面患者可以不用到大医院排队就能看到名医,二是让市场为医生定价,促进医生通过提高医疗技术,赚取更多合法利益。更重要的是,医生脱离了医院体制的禁锢,也有利于走出“以药养医”的困境,重建医疗工作者的职业尊严。
医师合法自由“走穴”对大医院百害无一利?
但是理想总是过于美好,事实上,深圳市这项允许公立医院执业医师自由“走穴”的改革方案,并没有进入实际实施,无论所设想的“好处”还是由此所给公立医院带来的弊端,都没有实质体现和具体实施。
能够有资格自由“走穴”的公立医院执业医师,必然本身就是公立医院的业务骨干,或者专科大专家。在公立医院的岗位上,由于受到体制制度的制约,他们的付出与公立医院所给予的回报难成比例。因而,很多公立医院的业务骨干,大多都或明或暗的兼职地方某些领导干部的“私人医生”,承担医院内部业务和外部“公关”的双重角色。而民营医院在宣传中宣传自己能请到哪些大医院的医生,医生走穴已成为公认的潜规则。
但是,如果将医师自由“走穴”合法化,对公立医院而言则注定是百害而无一利:一者,医生的精力有限,如果医生忙于赚外快可能导致严重透支,上班时可能精神不集中,影响工作质量,容易引发医疗事故;二者,在医生“走穴”的同时,其他医务人员例如护士等工作量加大,可能会导致内部矛盾的产生;此外,医生可能会使用本院的设备资源用于其他患者,或是带走“患者资源”,这些都对公立医院的利益造成了损失,因此,这一方案在官方征求意见时,遭到各大公立医院“激烈反对”。
总而言之,深圳市计划实施的这项允许公立医院执业医师自由“走穴”的改革方案,确实有些“操之过急”。虽然将医生自由“走穴”合法化,实行医生多点执业的改革可能是今后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大方向,但必须要有完善的法规制度保障为前提,否则,不但会欲速而不达,可能还会适得其反。而客观上讲,我们对于这一改革,还面临着很多制度上的空白。应该结合我国的基本医疗国情,制定周密细致的方案,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并将医生自由执业建立在医生培训正规化和医疗市场合理化的基础之上。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