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治疗患者是医生的天职,挽救生命是医院的责任。然而,有这样一群特殊的医护人员,他们每天需要面临患者的离世,他们不以治愈患者、延长生命为目的。他们所在的这样一个特殊的科室就是临终关怀专科。
临终关怀不是一种治愈疗法,而是一种专注于在患者在将要逝世前的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的时间内,减轻其疾病的症状、延缓疾病发展的医疗护理。在中国,专门为此设立的科室并不多见,广州番禺市桥医院的康宁科就是其中一个专为老人及临终患者服务的科室。
在这栋八层楼的医院里,有三层是康宁科的病区,当中超过两层是患有慢性病的老人,余下的则是癌症患者。康宁科内病床超过100张,却仍无法满足日渐增长的住院需求。通常一位病人出院后,半天之内这个床位便会迎来一位新病人。成立至今,康宁科服务人数超过3000人,其中有大约2000人在这里去世。
与医院内其他区域不同,这里的整体色调是粉红色,灯光也是最接近阳光的日光色,“让生命享受最后一缕阳光”是这里的理念。在康宁科8楼的尽头,是一间有独立床位的房间,墙上会根据病人的宗教信仰挂上不同的宗教画像。这里,就是关怀室——一个供临终病人告别的空间。
4月20日中午12点左右,一位患有肝癌晚期的女士从别的医院转进康宁科,并很快就被送到关怀室。医生为她注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以维持生命体征,这种措施能适当延长病人寿命,为家人创造更多和患者告别的时间,使患者不留遗憾地走过人生最后一段路。
但这个过程并没有持续太久。当天晚上23点28分,一直体征稳定的病人,情况急转直下,在场的家属立刻通知其他家人过来。当病人的女儿女婿很快到达后,医生和护士简单交待了情况,都退出了关怀室,把空间留给病人和家属。23点49分,病人在家人陪伴下安静地睡着了。凌晨0点06分,康宁科医生陈椅婷进入关怀室,为病人做最后一次检查,并出具医学死亡证明。凌晨约1点10分,病人遗体被送往太平间,留下空空荡荡的关怀室。里面的床还凹着,房间里还有一些病人留下的物件。收拾干净后,这里又将迎来另一位“等待告别”的新病人。
作为一名康宁科的医生,这样的场面已经见过很多,但他们每天仍需要面对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当病人转进康宁科时,医生都会告知家属,他们并不会像其他医院科室一样,在病人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采取积极抢救措施。因为临终关怀的宗旨之一,便是“不加速病人死亡或者延长病人的生命”。“所以不少传统观念认为,把病人送到这里,是放弃希望,是不孝的表现。”康宁科医生谢焯熙说。
除了来自外界的质疑,刚进入康宁科的医护人员也会对自己的工作意义产生怀疑。来自湖北的护士徐萍刚毕业便被分到康宁科。起初,她对康宁科的理解便是:一个收治“等死”病人的科室。从巨大心理落差、不满再到后来的逐渐接受与认同,徐萍一呆就是四年多。而现在的她,也早已理解了这份工作。“病人需要的更多是同理心,要更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这里,一切医护人员的努力都是为了让病人有尊严地离开。从医生到护工,都不会有人提“死”这个字,他们都用“走”来代替。为了让患者在生前更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善意,医生护士和病人说话时,都用非常亲切的语气,时刻保持笑容。所以,性格乐观,极有耐心,是这里所有医护人员的共同特点。
康宁科挂着的标语“愿阳光沐浴在生命的最后一公里”,正是全体医护人员对临终患者最大的希冀,也是他们为之努力的目标。“临终关怀”这一人道主义行为尽管并不陌生,然而在中国的医院依然不是一个普遍实施的举措。癌症晚期等无法治愈的患者往往在人体机能衰竭的时候被最后送往医院,与其他病症较轻的患者挤在同样的病房里,每天见到别人的勃勃生机,也无法得到医生更多的关注,只是静静等待最后的大限。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医院和医护人员对患者实施“临终关怀”举措,让所有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都能沐浴在阳光里!
(环球医学编辑:石 岩 )
医生们,拯救患者或许需要从拯救我们自己开始。为了您的患者,也为了我们明天更美好的医疗秩序,请拿起笔把您的心声告诉医改、告诉患者、告诉社会……投稿邮箱:edoc@g-medon.com环球医学编辑将选择被本栏目采纳的稿件及时与您联系。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