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如何拿捏科普的分寸 从鸿茅药酒风波说起
2018-04-25
517

4月17日18时许,穿越大半个中国被抓捕的谭秦东医生走出看守所的消息刷爆社交网络。对于自己的遭遇,谭秦东表示不后悔,今后还会继续做科普。事实上,医生利用自己的专业多做科普十分重要,国家也一直在鼓励医生进行科普,况且在现如今高强度工作的背景下医生肯做科普也是十分难得。但如何拿捏好科普的分寸值得每一个医生思考。

还记得多年前广州皮肤科医生刘欣因一条关于某外伤用药用法的微博遭到云南警方跨省调查的事情吗?谭秦东医生或许怎么也不会想到,类似的事情会多年后会在自己身上重演。他因去年在网上发布的一篇标题为《中国神酒“鸿毛药酒”,来自天堂的毒药》的科普帖子也遭遇了跨省抓捕,给自己带来了牢狱之灾。2018年1月10日,谭秦东医生在自家楼下因这篇帖子涉嫌损害鸿茅药酒商品声誉被不远数千里赶来的内蒙古凉城县警察摁倒带走,直到98天之后获取保候审。

而“鸿茅药酒指控谭秦东损害商品声誉案”经媒体报道后,更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法律界、医药界、广告界都纷纷站出来发表各自的观点:谭秦东的行为是否构成损害商品声誉罪?鸿茅药酒是否涉嫌虚假宣传?谭秦东的行为可否认为是“发表评论”?如何评估谭秦东发布的内容是否属实?……

原告方内蒙古鸿茅国药股份有限公司认为,谭秦东在文章中所撰写的“毒酒”:内容存在恶意抹黑,大肆散播不实言论,误导了广大读者和患者,致使多家经销商退货退款,造成公司销量急剧下滑,严重损害了公司的商业信誉。而对于为何用“毒药”来形容鸿茅药酒?谭秦东医生则表示,只有这样,才真正有警示作用,告诫那些有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的患者,必须咨询医生,不能仅凭广告就去买、去吃这个药。是药三分毒,药品都有副作用,对合适的人群来说就是良药,对不合适的人群来说就是毒药。用“刺眼”的词语,才会刺激到那部分不合适的人群。

诚然,我们写文章都喜欢用一些新颖或者奇特的标题来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目的,这是可以理解的。而且事实也证明,一个好的文章标题也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谭秦东医生的文章将鸿茅药酒冠以“毒药”,无疑是不合适的,有偏激之嫌。

医生做科普不易,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做科普更不易,要将哪些晦涩、呆笨、冰冷的专业医学知识,准确而通俗地传达给公众,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也并非每个医生都擅长。况且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现在看似肯定或合理的结论往往在不久后又被推翻。医学太复杂了,生命又太宝贵了,医生做科普如果用词不当或是不准确,不仅容易误导大众,也很容易招致是非。如何把握科普的度,应是每一位健康科普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医学科普的特点是平易近人,更要专业、准确。通俗的科普不等于低俗,轻快也不等于轻佻。科普要有确切的依据。尽管科普文章和学术论文不同,论文必须要有大量的数据来证明和支持文章的论点。而科普文章由于是给百姓看的,一般不需要那些深奥的数据和理论,但是关键的结论还是需要有数据支持的,否则容易陷入信口开河的险地。另外,不能只强调医学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只字不提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曾以骨科的医学科普工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的中山医院骨科主任董健曾表示,其实科普也应该当成科研来做,要有开题研究、评价、反馈等,建立一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做科普不是东拼西凑,也不是找一堆人来听讲座,而是精准地传播给需要的人群,把内容讲清楚透彻,让受众信服并获益。因此,其提倡“科普学术化”建设。

更为重要的是,医生做科普一定一定一定要谨慎以下雷区:1、中立客观,不能打着科普的旗子对某一方发起攻讦。在涉及企业或产品名称时,律师建议,由于存在一定的法律风险,如不确定事实和证据,可将字眼模糊化处理;2、真实有据,科学合理。故意夸大事实以谋求利益的话,或许将承担法律责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第三十条指出,以科普为名进行有损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扰乱治安社会秩序或者骗取财物,由有关部门给予批评教育,并予以制止;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此外,一篇高质量且传播效率很高的医学科普帖,其作用不亚于一篇高质量的医学论文,值得医生倾注更多精力,也应该得到相关部门以及学界的承认。科普工作的意义不是惠及一个人,而是百倍、千倍地有利于人民。钟南山曾说:“当前国际医疗模式正在将治疗重心向‘提前预防’前移,过去重要的是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现在更重要的是对疾病的预防和早诊早治,增强疾病预防意识将是解决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的一个‘有效途径’”。而医学科普对于公众预防疾病绝对是一大助力!小编建议对科普文章给予更高的礼遇,如优秀科普作者可优先晋升、优秀科普文章同学术论文同等待遇等等。

我国有200多万执业医师。除了诊治病人以外,医生应该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向老百姓宣传。因为医生对自己的专业和相关领域比较熟悉和精通,能够抓住要点和关键内容进行宣讲,可以使医学科学知识的传播达到应有的效果。但医生该怎么做科普?这次鸿茅药酒风波或许是一次现实说法。

(环球医学编辑:常 路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