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医学科普文章有诀窍
2015-03-12
678

病人需要健康,健康需要科学。医学科普文章由医护人员主创,传播科学保健知识,是防治疾病的“良药”。一张药单、一次手术或许能把病入膏肓的患者从“鬼门关”拉回来,但所惠及的也只是一个人;而一篇优秀的医学科普文章所受益的将远不止一人,而是百人、千人,甚至更多,由此可见,科普文章本身就是一剂“良药”。那么,如何写好一篇医学科普文章呢?

明确主体

有专家认为,做医学科普的主体应该是临床医生——不是接受过科学训练的科技工作者,不是生物领域研究人员,不是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相关背景人员,甚至都不是医学生、实习生,而是有执业医师资格的临床医生。因为,只有真正参与过临床工作,独立做出过临床决策的执业医生,才能真正体会临床工作到底是什么,才能明白教科书或者医学文献上那些语句到底想要表达什么,才能知道临床患者真正的问题点在哪,才能知道对于大众进行哪些方向的引导,是最有利于以后临床工作开展的。而如果不是临床医生,仅仅是读过几本教科书或者几篇医学文献,了解了一点医学知识,仅仅是用通俗的语言解释一些医学现象,这只能是最基本的科普,离理想的医学科普还很远。如果不了解具体临床问题所在,凭自我理解的去解释医学知识,反而容易对大众产生误导。

所以,医学科普的主体最好由临床医生组成,是由医学科普的目的决定的。医学毕竟还是关于人的学科,工作的对象是人,所以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医学科普的目的,其实就是为了提高大众的医学素养,从而有利于日常工作中的医患沟通。

医生是医学科普宣传的主力军,医生工作在临床一线,积累了丰富的防病治病知识,熟知疾病的机制,能够最大限度地了解病人疾苦,了解病人对疾病防治知识的渴望,也更有权威发言权。

立意

写作都是有目的的,出于不同的表达目的,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医学科普也是一样。

你可以说我做医学科普的目的,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可能你还不知道的知识点。比方说我就想介绍一下拉肚子是怎么回事儿,或者就像告诉大家做试管婴儿应该做哪些检查。这也未尝不可。不过以专家的经验之谈,写这样的内容是很难坚持长久的。一开始你可能只是想讲清楚一个问题,但是时间长了你会感觉这样的简单介绍实在是枯燥,你会想要进行情感表达。这时候,你就需要对文章的立意进行考虑了。

而为了达到医学科普的目的,应该重视对医学不确定性和局限性的介绍。

大众其实是被两种信息包围的。一种就是一些故事中对于医生的神话。既然医生是医学的专业人员,就好像专业的工程师总是可以把电脑修好一样,专业的医生也应该可以解决他们领域的专业问题;就更不用提古代神医们医术精湛、起死回生的传奇了。还有一种信息,就是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高度,那么相应水涨船高,医学的发展也应该成绩斐然的。

这就是大众对于医学非常常见的一种错觉,而很多临床工作中出现的沟通障碍,都源于这种错觉。

所以,临床医生应该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向大家介绍现实中真正的医学是什么,解释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

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你的这种解释,会被人理解成是医生给自己的开脱和狡辩,这是医生在为自己学艺不精、玩忽职守铺后路。

共鸣

很多人其实只想看他们想看到的东西,你苦口婆心的解释,在一些人眼里可能就变成了狡辩。那么,怎么让大家接受我们的科普呢?

专家的经验是,要有情怀。因为医学科普真的需要情怀,因为医学本身还是关于人的学问。

什么样的文章更容易吸引人?或者很多人在读文章的时候其实在读什么?共鸣!他好像看到的自己的影子,看到自己走过的路,甚至像是在读自己,于是他就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东西。

所以,医学科普也需要能够引起大众读者的共鸣。

那么一篇科普说明文怎么引起共鸣呢?

还是那句话,医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医学科普不是物理化学,你的对象是有经历有情感的人,那么医学科普就有可能让读者产生共鸣。这个共鸣从哪里来?其实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假如你是患者。

医学科普的读者缺乏医学专业背景,但是他们应该大都有过生病就医的经历,这些其实就是他们在读医学科普文时的情感基础。如果你的文章可以在这些经历和情感上抓住读者,使他们产生共鸣,那么他就会被你这个水晶球吸引过来了。要想在这些情感上抓住读者,和他们产生共鸣,医生应该怎么做?很简单,医生应该假象自己就是患者,假象自己遇到这样的问题会有怎样的想法——这就是说,医生应该为患者着想!

所以,医学科普的写作过程,其实就是一个医生如果易地而处,站在患者角度为患者着想的过程。

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我理解你的处境。”“我理解你的想法。”这些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即使是在临床工作中,要做到这一点又谈何容易。

所以,就需要你在平时工作中,有意识地去为患者考虑。这就是医学科普的情怀。当你的描述可以和读者产生共鸣的时候,其实就得到了读者的信任,也就等于得到了他们对你的科普文章继续读下去的许可,你的文章才有可能实现它的最终价值。

举个例子。恶性肿瘤可以说是各种谣言的重灾区,很多医生在致力于纠正各种错误,希望通过自己的科普努力使大众免于被谣言所骗。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癌症的谣言和辟谣文,大家其实是在隔空对战。谣言在说医学的坏话,就像医学在说谣言的坏话一样。对于那些谣言,信者恒信,因为谣言击中的,是一些人对于医学的不信任。当人家不相信你的时候,会把你的话反着听,你说是错的就等于对的,你说是对的就等于错的。这时候,不管你的辟谣文写得多精彩多科学,都失去了它的作用。

所以,要想说服那些本来对你心存怀疑的人,让他们尝试的接受你的观点,最好的办法,就是先和他们一起产生共鸣。

文章要严谨 不能胡诌

虽然科普文章不是专业论文,但是也不能信口胡诌,这也是建立读者信任的重要一环。如果文章中的专业内容可信度不高,那么整篇文章就有趋于造谣文的危险。所以,写科普文不是简单的把你在门诊和患者解释的话写下来就算了,写科普文也要翻教科书,也要查文献。

甚至写医学科普要做的查阅工作,比写专业论文付出还要更多。比如你要写一篇专业综述,翻阅了20篇文献,形成了自己的观点。那么你的这篇综述当中,可能会出现这20篇文献中的15篇甚至全部。而写医学科普就不一样了,你翻阅了20篇文献,在你的科普文章中,可能仅仅出现了一篇文献中的内容,而其他绝大多数的文献内容,只能作为你自己专业内容的扩充,却不能写到科普文章中。

为什么要这样呢?这是因为你的读者面向的是没有医学背景的大众,如果一下讲太多内容,他们是无法接受的,而且会分散你的主题和重点。写科普文不能显摆,不能老想着向读者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而应该完全从读者的需求出发,找到他们最关心的问题,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把这一个点讲透。而要找到这一个点,讲透这一个点,可能你也需要翻阅20篇文献。

所以,写专业文章的时候,你可以充分展示你这个过程中占有了多少专业文献;而写科普文章,你需要占有的专业文献一点也不能少,但还不能表现出来!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医学上存在很多有争议的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办?关于学术争论,每个人肯定都有自己的看法,但对于大众来说,你是什么看法的并不重要,所以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读者。你可以向读者摆明争议的双方,而我觉得更重要的,就是说清楚为什么发生争议,进而可以向大众解释医学的不确定性和局限性,这也证明了文章立意的重要性。

文笔

除了科学严谨之外,对于科普文章,很重要的一点当然就是有普及性了,就是说能让大家看得明白。

其实,把教科书或者文献里的东西,用通俗的话翻译给大家看,这当然也是科普,不过这是最低级的科普。就算你语言生动,用了些比喻和俏皮话,让大家看得乐呵呵的,也不见得就可以让大家很好的了解。因为要想把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解释清楚,同时又重点突出,这不是简单换个句子就能做到的。

逻辑

医学科普的条理性非常重要,你先说什么后说什么,按照怎样的逻辑顺序去讲最容易让一个普通大众接受,这些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我们的专业教科书和专业文献,在讲述顺序上其实是比较固定的,就是病因、症状、辅助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这是一个专业上的思路。但是大众在了解这个问题的时候恐怕不是这样的思路,他们更多的可能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比如这个毛病是什么,得了以后该怎么办,或者我该怎么预防。这是一个普通大众对于一种疾病常见的逻辑顺序,所以你在写作的时候,最好可以按照读者习惯的顺序去写,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的打开,这样他们读起来就不会觉得吃力。

节奏

除了条理顺序,文章的节奏感也很重要。包括不同部分的详略安排,甚至段落和句子的长短,可能都会对你的表达产生重要的影响。这就需要多加训练找到感觉了。

医生不仅仅治疗疾病,钻研尖端医疗技术,而且用积累的经验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疾病防治知识,这是健康理念的最高原则。因为无论医疗技术、治疗水平怎样先进,都不可能存在治疗所有疾病的“特效药”、“万能刀”。

治病是医生的职责,防病更是医生的职责。当医生将专业知识用通俗的语言写成一篇篇雅俗共赏的科普文章在大众媒体上发表时,为大家又送去了一剂“良药”。

在医学科研工作中,人们已经愈来愈深刻地感受到,如果只钻研某一门学科,将会力不从心,难于施展才能,难于取得突破性进展。反之,取得较高成就者,却常常是那些视野开阔、知识渊博,注意跨学科研究的人。要改变因知识面狭窄而与现代科学发展不相适应的情况,一种方法,是让不同学科的人相互了解本专业不熟悉的东西,以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另一种方法,是多创作些高级类型的科普作品,以不断扩大科研人员的视野。科普作品的覆盖面很广,它远远超过专业论著所拥有的读者群。有些专业书只能印两三千本,但是一篇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兼优的科普作品,却常常拥有几万、几十万甚至上千万的读者。这样,在医学科技出版事业中普专结合,以普养专,把经济效益寓于社会效益之中,必然会促使医学研究与医学科普事业日趋兴旺发达。一个有成就的医学科学工作者,应该成为一个科学普及的能手。医学科普的意义不仅在于帮助公众理解科学技术,而且还在于造就和培养一支能“科”能“普”的队伍,从而为提高我国医学科技水平发挥应有的作用。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