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即将百岁:相对于科研 更注重医生临床能力
2018-12-29
249

近日,在距协和百年还有将近1000天的时间里,协和医院开展了一场“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患者”的主题活动。会上,协和院长赵玉沛说,一切为民,为病人提供更有质量、更有温度的服务是协和人永恒的价值追求。我们来看看赵院长具体说了协和所面临的哪些问题。

如何看待排行榜

赵院长说,每年的中国医院排行榜发布后,医院都会以此为契机来促进学科建设。现在各种排行榜很多,让人应接不暇。各种榜单在关注的领域、采信的数据、评价的方法等,都有其片面性和局限性,难以全面、客观地评价一所医院。而几乎所有的榜单尤其在医疗质量、病人满意度、人才培养等核心指标方面是缺失的。所以,协和人必须理性看待排行榜,保持头脑清醒,要始终明确一点:医院的核心使命是治病救人,医院好不好,病人说了算,这才是评价医院的金标准。

但排行榜对各学科来说,又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不可全然不见。我们可以通过第三只眼睛,让我们看到协和各个学科的问题和不足。“虚心公听,言无逆逊,唯是之从”是每个协和人应有的胸襟,应以排行榜为镜,择其有价值之处而用之,来促进学科发展。

如何看待科研

赵院长说,作为医院,“医疗是主体”这一指导思想永远不能改变,但协和作为全国顶级医院,仅仅做好医疗是远远不够的,协和人还要肩负医学发展和技术进步的社会责任。

医院提倡的加强科研不是让大家都去实验室做基础研究,更不是“全民写论文”,而是要像刘士豪、宋鸿钊教授学习,以临床为基础,做出真正有价值的科研成果并推动临床问题的解决。

协和坚决反对急功近利和仅仅为了评职称、赚积分而发文章。

此外,协和的护理系统现已开始改革,今后不再将论文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要把护士还给病人,把精力投入到护理技术和服务水平上。

如何看待床位规模

有的同志认为,学科建设搞不上去的主要原因是床位不够,规模不够,这是不对的。在全美排名前五的医院中,排名第一的梅奥和第二的克利夫兰都只有1000多张床位,而麻省总院和UCSF还不到1000张,床位虽少,但他们工作效率很高。而现在我院有6000多张床位,所以制约协和学术发展的不是规模太小、床位太少,而是没有做精,缺乏领先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的科研成果。

我们应坚持各个学科的发展要小而精,要发挥协和诊治疑难重症和多学科协作的综合优势。不拼规模拼能力,不拼数量拼质量,看别人看不了的病,出别人出不了的成果,这才是协和各学科的发展道路。

赵院长最后鼓励大家要不忘初心,戒骄戒躁,勿要骄傲,持续前进。

2018年11月17日,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发布“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毫无悬念,荣膺“2017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综合)”前三甲的仍然是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其中,协和声誉得分80.000分,科研得分14.279,而第二名的华西声誉得分65.550,科研得分20.000。

可见,相比于科研,协和更注重医生的临床专业技能水平。近年来,我国论文造假事件频出,医疗领域尤甚。论文在医生评价体系中的地位高到什么地步?甚至有这样的说法:救一百个人,做一千台手术,都不如发一篇论文。SCI论文与高级职称的评定、薪资、岗位直接挂钩,在这样的导向下,中国医生被逼写论文也是无奈之举。

在2107年轰动医界的“107篇论文撤稿事件”中,涉及524名医生,119家高校和医院,其中不乏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这样的知名三甲医院以及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

论文此时已不代表科研能力,而是人人必有的升职工具。有的基层医生专业技术好,看病认真负责,对待病人态度也好,但他们不具备做科研的条件,也没有能力写出论文,难道他们就不能升职?有的医生看病就已经很繁重了,还要再做科研,岂不是顾此失彼?有的医生论文虽写得多,但临床技能却不忍直视,这样能叫一个好医生?

医学教育,一方面应注重医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注重临床技能。是否能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对医生进行评价,比如科研能力强的主要看科研,而临床专业技能强的就主要看临床技能。如果想要职称晋升,或者科研能力特别突出,或者专业技术特别突出。对所有的医生都要求论文是否不太合适?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

参考资料
(0)
下载
登录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