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国内各家高校流行起办一件事——筹建医学院,此事引起国家政协委员、中科院院士、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教授葛均波的注意。今年两会,他带来一份提案,认为应对新建医学院校和扩大招生者加强监管,注重人才培养而非人才数量,从而满足医疗机构人才需求。
葛均波说:“一方面,我期待越来越多的高校为我国医学事业输送优质的医疗人才;另一方面,我担心医学院校的纷纷建立以及医学院校的不断扩招只注重数量,而忽略了教育的质量。”
葛均波调研发现,我国现如今已有140多所医学院(不含中医院校),每年招生人数已经突破60万人,医学本专科毕业生也已超过50万人。而目前医疗机构每年招收医学本专科毕业生人数不足五成。
他分析,输出端与需求端存在严重失衡的主要原因在于,医学教育作为精英教育,仅靠地方医学院、民办医学高校扩招来提升数量,并不能很好地兼顾质量,导致医学专业本专科毕业很难达到医疗机构用人要求。
面对现有问题,他提出三点建议:
1、紧跟我国临床人才需求,医学院校招生应量体裁衣。建议教育部、卫健委从医疗机构的根本需求出发,加强监管,建立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与医疗行业人才需求的供需平衡机制。比如,根据每年全国和各地区医疗人才需求及医学教育资源统计状况,合理调整各区域医学院校招生规模及结构,对医疗人才紧缺、办学实力较强的医学院校鼓励扩充招生,保证区域性医疗人才需求;对医学专业招生规模过大或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现有培养规模的地区和高等医学院校,适当调减招生规模,保证资源的合理分配和教学质量。
2、一流大学建立医学院或医学专业应充分考虑医疗机构所需。考虑到我国医疗机构医学人才匮乏的现实,建议一流大学在办学时积极响应国家对中央部门所属院校适当扩招的号召,充分发挥其财政资源、学术硬实力、社会声誉等优势,积极开设临床医学等临床应用对口专业,为医疗机构培养更多临床型医学人才,帮助解决目前因专业要求不对等而造成的医疗人才供给端与需求端衔接不畅的问题。
3、建立更合理的阶段性培养机制,从根本上提升我国医疗人才质量。加大医学院校的改革力度,使其深入贯彻《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深化院校培养,并与毕业后教育相结合。
对于如何保证中国医生的培养质量,如何让更优秀的学生从事医疗工作,从而让患者获得更好的医疗,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王辰认为,古今中外都是要求高素养的人群来当医生。所以从吸引最优秀的高素质人员学医,到最严格的医学教育,到教育之后给予医生最好的一些社会待遇,能够保证从社会上形成最优秀人员从医的机制。而在医生的职业环节上,有一系列严格的对医生素养和职业很高的要求。教育的两个要素,一个要素是经过教育之后有良好的职业前景,一个要素是教育过程的严谨、科学和严格,这是两个不可或缺的。
王辰院士表示,质量必须是医学生培养的第一追求,对医生的素养怎么要求都不过分。现在我国在数量上应当说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比例,尽管比发达国家尚有距离,但已在相当程度上比较好地承担了医疗任务,要更加注重提高培养质量。
培养优秀的医学生,在王辰院士看来可以总结为两点:第一,医生职业要有良好的前景,让更多优秀的人愿意学医;第二,教育过程必须严格,保证良性培养机制,以质量作为第一追求。
目前,我国高质量医疗资源的不足不仅体现在“看病难”上,也体现在医生人才的培养上。相比于其他绝大多数领域,医生的培养周期更长、难度更大: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到成为一名合格的专科医生,至少需要10年时间。国家的投入和个人的成本都是一个庞大的数字。医生是一辈子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一个职业。但从长远看,医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职业,不能光看眼前的差距。但正是“眼前的差距”让很多优秀人才放弃学医或者从医。
希望在未来中国能拥有更多优秀的医生,而这些医生都能得到合理可观的报酬。
(环球医学编辑:徐钰琦)
免责声明
版权所有©北京诺默斯坦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本内容由环球医学独立编写,其观点并不反映优医迈或默沙东观点,此服务由优医迈与环球医学共同提供。
如需转载,请前往用户反馈页面提交说明:https://www.uemeds.cn/personal/feedback